專家正在對“國產金槍魚”進行取樣鑒定
4月8日,記者從廣東海洋大學獲悉,今年2月11日至4月4日,該校聯合廣西北海海洋漁業總公司在南沙群島海域探捕金槍魚時,先后捕獲130余尾“國產金槍魚”,這為南海金槍魚漁業開發起到了探路和導航的作用。
2月11日至4月4日,廣東海洋大學與北海海洋漁業總公司聯合開展了南沙群島海域金槍魚延繩釣探捕活動。此次探捕共下釣35次,捕獲金槍魚130余尾,以大眼金槍魚為主,包括部分黃鰭金槍魚,最大的一尾大眼金槍魚重達82公斤。2月16日,探捕人員在南沙中部海域首次下釣,捕獲重50公斤左右的金槍魚3尾。收獲最多的一次是3月26日在南沙南部海域下釣,捕獲金槍魚30余尾。據有關專家鑒定,這批金槍魚肥壯味美,鮮貨的經濟價值極高。
據了解,金槍魚營養豐富,魚肉中的脂肪酸大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所含氨基酸齊全,人體所需8種氨基酸均有,還含有維生素及豐富的鐵、鉀、鈣、碘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現代人不可多得的健康食品;金槍魚中的DHA含量是魚中之最,還含有大量的EPA,可抑制膽固醇增加和防止動脈硬化,對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有著特殊的作用。目前,國內銷售的金槍魚幾乎全靠進口。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湛江漁民已組成船隊遠洋到南太平洋等地捕釣金槍魚。1995年12月,羊城晚報記者曾前往南太平洋島國帕勞采訪湛江漁民,并作過連續報道。那時,湛江漁業部門有關領導曾對記者稱,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南沙群島海域也有金槍魚分布。廣東海洋大學探捕專家表示,這次探捕活動,在南沙群島西南海域發現了金槍魚大范圍的成魚及幼魚分布,確認了南沙群島海域為金槍魚的產卵和重要棲息地,可為金槍魚產業開發提供儲備資源。
南海金槍魚調查是廣東海洋大學南海漁業資源監測與評估中心盧伙勝教授主持的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2011年項目“南沙新漁業資源開發技術研究”的核心內容。據介紹,在項目下達之前的2010年4月和7月,該中心已啟動該項調查,并在南沙群島北部海域首次采用引進的延繩釣技術成功捕獲金槍魚,研發了基于北斗星通導航定位技術的南海漁業信息采集系統,為南海金槍魚漁業開發做進一步的技術支撐。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捕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