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農糧與獸醫局在包裝及運送的技術上取得突破,成功把金目鱸稚魚在36個小時后的存活率提高至100%。
新技術使養殖漁場業者能開拓區域市場,把稚魚安全運往更遠的地方,進一步推動本地熱帶水產養殖業發展。
上月底,農糧局首次采用新技術把80箱約兩萬條金目鱸稚魚送往文萊一家養殖漁場,整個過程包括陸路交通及空運,前后13個小時。報告顯示,所有稚魚兩個星期后仍健康存活。
據了解,稚魚在長途跋涉運送后,存活率介于60至95%。
養殖漁場業者一般上從孵化場引進約三個月大稚魚,把它們飼養在海上養殖場6至8個月,待長大成大魚后,就能在市場上出售。
農糧局食物供應與科技處項目經理周永忠(32歲)受訪時說,除確保魚卵和魚苗優質,稚魚包裝和運送過程也很重要,否則再健康的魚也難在抵達養殖場后存活。
現有的運送法有兩種:路途較近的多數采用開放式;路途遙遠的則采用封閉式。
所謂開放式,即把要運往養殖漁場的稚魚放在不封閉水箱內,由于環境與稚魚生長的環境相差不遠,因此過程較簡單。
至于長途運送法則復雜得多,水箱得進行封閉,加上舟車勞頓,稚魚往往無法承受長時間壓力而死去。
農糧局的技術突破在于成功增加封閉箱內的水氧氣含量,并通過降低水溫、調整水的咸度及停止喂食,使稚魚活動量和排泄物大大減少,進入半冬眠狀態,從而安然、健康地抵達目的地。
周永忠說,約三個月的試驗期間,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找出合適的水咸度,及水氧氣含量比例,從而推算出稚魚可存活的時間。
他說:“在封閉箱內,只要有一條稚魚死去,就會影響水質,也對其他稚魚造成壓力,因此能取得100%的存活率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研究人員把重點放在金目鱸,下來預料會擴大魚種范圍。周永忠相信,不同魚種對封閉箱的環境條件會有差異。
試驗在農糧局設于圣約翰島上海水養殖中心(MarineAquacultureCentre)進行。這個耗資3300萬元設立、兩年前啟用的中心,主要研究大規模孵化魚卵和養殖魚苗的技術。
海水養殖中心是東南亞首個大規模的魚孵卵和魚苗養殖設施。中心的養殖設備高科技、分類多,而且幾乎所有設備都在室內,大大提高研究員對養殖魚苗過程的控制。
它所養殖的熱帶食用魚有不少種類,除了金目鱸,還有金鯧及紅鯛魚等。
根據2005年數據,新加坡人每年每人平均吃20.8公斤的魚。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