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日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推出面向消費者養殖漁業商標,作為養殖水產品的ASC認證標識,擬于今年與消費者見面。ASC認證標識設計與海洋管理委員會推出的MSC認證類似,但MSC認證只針對野生捕撈業。
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表示,來自印度尼西亞和洪都拉斯的羅非魚養殖業正在接受審核,有望成為首個獲得ASC認證的養殖場。這將意味著今年夏天在市場中可以發現帶有ASC認證標識包裝的羅非魚產品,首批銷售含有ASC認證產品的國家包括加拿大、德國、荷蘭、法國、瑞典、丹麥和英國。
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成立于2010年,總部設在荷蘭。負責制定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評判標準。目前,委員會設定的標準涉及全球15個最熱賣的海產品。2012年將是ASC認證啟動應用的第一年。
年初,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向市場對外宣布了羅非魚業新標準評審過程,新標準將應用于羅非魚養殖業。該評審工作由獨立第三方Accreditation Services International(ASI)負責。
每年市場中約有230萬噸羅非魚,其中73%為養殖羅非魚,主要產地為中國、埃及、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菲律賓。大部分羅非魚出口至美國、歐盟和日本,而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和厄瓜多爾是其最主要供應商。
新標準主要針對羅非魚養殖業發展相關因素,包括水質問題,是否從水或環境食物中獲得過剩的營養素;設備問題,是否有利于羅非魚生產,避免過分庫存積壓及其他問題引發疾病;飼料或化肥使用過程中易引起的污染;非本地羅非魚侵入和本地其他物種的競爭;社會因素,因養殖業發展引起的勞工關系、職員權利等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