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據統計,與2000年相比,目前威海單船年可捕量已經下降了38%,且這種趨勢還在持續。而在漁業養殖空間方面,與2005年相比,養殖灘涂面積已經由24萬畝下降到如今的不足5萬畝。
近年來,威海市漁業資源修復以及漁業資源環境保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與不斷提升的捕撈能力,以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水域生態環境修復的要求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據統計,目前近海海洋生物資源的恢復不夠理想。跟蹤回捕結果表明,大部分可捕品種還沒有達到歷史最高回捕量的十分之一,資源修復工作任重道遠。而近海捕撈能力依然強大,漁船越來越大,漁船過多與漁場狹窄、資源衰退的矛盾非常突出。與2000年相比,單船年可捕量下降了38%,捕撈能力與資源供給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銳,而且這種趨勢還在持續。
與此同時,陸源污染物排放給漁業水域環境造成巨大壓力,造成海水富營養化和赤潮的發生,影響到養殖漁民的利益,也給水產品質量安全帶來隱患。
隨著海洋開發的深入,漁業發展空間受到擠壓,與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亟待協調。漁業發展空間呈萎縮之勢,與2005年相比,工廠化育苗養殖車間、養殖池塘、養殖灘涂分別由180萬平方米、15萬畝、24萬畝減少到目前的130萬平方米、4萬畝、5萬畝。
針對目前漁業資源日益匱乏的困境,威海市相關部門千方百計尋求對策,如增加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數量、加大對報廢漁船和轉產轉業項目的扶持力度、加大對漁業生態環境監管的人力和財力投入,以及切實保護好漁業基礎生產力等,以期在漁業轉型升級方面尋求突破。
小魚頻被當做飼料賣 經濟魚捕得少,漁民無奈捕小魚掙錢
本報威海8月30日訊(記者 馮琳) 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小魚捕光了,大魚沒了食物,必然長不大,影響產量,也影響漁民的收成。漁民們深諳此理,可是市場對魚飼料的需求及大魚產量的減少,使得漁民“不放過”小魚。“賣魚飼料賺錢少,但沒它還真不行,我們需要賺錢,市場對此也有需求”,不少漁民說道。
“誰愿意捕小魚啊,只能當魚飼料賣。一噸魚飼料最多能賣2000元錢,可經濟魚捕不到多少,總不能空手而歸吧。”榮成人和鎮一位船東說,“我們也很無奈,誰都希望捕經濟魚,越大越好,可是,有時出海一拉網,上來的魚多為小魚,只能當飼料賣。”
29日上午,在遠遙中心漁港,船號為魯威漁60×××的船東指著漁網對記者說,“一張網分為大扣、中扣、小扣,呈V字型分布,一撒網大小魚都可能入網。不是我們不放過小魚,而是小魚拉上網后,基本也被擠死了,放生回大海也沒用,還不如當魚飼料賣,雖然賺得不多。但市場對此有需求。”
一位從事捕魚事業40年的老漁民說,30年前,用的都是大網扣,小魚捕不上來。那時,市場對小魚也沒有需求。雖然他們也知道小魚捕太多大魚就缺食物,會生長很慢,最終影響漁民收成。但是,魚飼料有市場,漁民就不可能放過小魚,就形成魚產量及魚類生長速度上的惡性循環。畢家疃一位漁民表示,“經濟魚誰都想捕,可捕不到或捕得少時,魚飼料也可以湊合湊合。”
五年來,100馬力漁船少了近1/3 船越來越大捕魚量卻少了
本報威海8月30日訊(記者 林丹丹) 說起開海,做了近10年船員的張坤深有體會。“魚變得越來越少,船可是變得越來越大,100馬力漁船5年內少了近1/3。”
29日,在遠遙中心漁港,在船上做長工的張坤說,他所在的漁船是260馬力。“5年前漁船每天平均能撈上20箱雜魚,每箱多是40斤。現在一天能拉上10來箱,就是好收成。”
“5年前,260馬力的漁船在碼頭算是中型的,而現在成了小漁船。”張坤說,小漁船越來越少,“主要還是近海的魚少了,現在什么捕撈技術都有了,近海不賺錢,都開始把船變大。”5年前,許多八帶、蝦爬子等海鮮打上來,每趟都有個百十斤。現在大小魚蝦全被捕撈上來,魚蝦年年長不大,所以小馬力漁船少了很多。“好在這幾年有了禁漁期,對海里的生物恢復有好處。”
在船主畢禮志口中,記者得到了同樣的答復。他的漁船是20多馬力的,“近海資源少了,很多小馬力漁船都轉行或不干了,100馬力漁船少了近1/3。”
記者電話聯系了威海漁政部門,工作人員說,近5年,威海捕撈漁船約為6000艘,數量一般保持穩定,保持功率不增長。“現在想要造新船,船主必須要有漁船馬力基數。”不允許原來沒有漁船,就開始造新船。比如船主原來有一艘1200馬力漁船,想淘汰舊船,可以重新造兩艘新船,但是馬力數必須低于1200馬力。“所以看到港口有新船,全國漁船的功率其實并不增長,對海的影響力也小。”
成本年年漲 養條船上百萬 眾船東坦言海鮮價格漲不過成本
本報威海8月30日訊(記者 馮琳) 開漁在即,船東、船員都忙著備戰。對于今年的捕魚情況,船東們不敢妄加揣測。“賺不賺都得去啊,錢越來越不好賺了,魚價雖然也漲,但漲不過成本的增幅”,許多漁民紛紛倒苦水。
榮成人和鎮一位船東捕魚幾十年了,對近年來成本的增加深有感觸。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的船員工資、油價、維修及保險費用都比10年前翻了幾番。“以2001年為例,當時0號柴油的價格為2200-2300元/噸,而現在一噸要8000多元;2001年時,一個船員的年平均工資為1萬多元,現在達到5-6萬元;2001年,一年維修及保險費用也就4、5萬元,而現在一年要40萬元”,這位船東說,各項費用都翻了幾番,可魚價可沒漲那么多。
29日上午,記者來到遠遙中心漁港,當被問到對幾天后的出海是否有信心時,船號為魯威漁60×××的船東嘆了一口氣表示,“只能碰碰運氣了,現在各項費用那么高,不出海賺不到錢,養不起船啊。”這位船東說,“現在每年的船員工資、油價及維修保險費用比2003年時漲了至少3倍,養條船一年費用上百萬。”
另一條漁船的“船老大”則表示,魚價雖然漲了,但比不上其他費用的增幅。市場上的高魚價是中間環節造成的,他們現在賣出的魚價比10年前只漲了一倍,但其他費用漲了很多。另一位正在組織船員準備出海的船東態度則比較樂觀。他說,“還好現在國家對此有燃油補助,否則就真出不起海了。”
近海捕撈量下降 漁荒讓不少船東賣了船
本報威海8月30日訊(記者 王帥) 30日的遠遙中心漁港一片忙碌,船員們都在為出海做準備。記者了解到,近海漁業資源持續衰退、人力和柴油等漁需物資價格上升使很多船東因盈利少而賣了漁船。
鄭先生打漁已有40多年,他說,“以前打漁挺掙錢,魚的種類較多,但現在魚量少不說,種類也少。”船老大方路已從事捕魚10多年,他的船是300馬力的。他介紹,10年前,出海兩天便能滿船,魚約10萬斤/船;現在則需至少5天才能捕撈同樣數量的魚,“魚少了很多。”受訪的十余位船員分析漁業資源匱乏原因,大多為“漁船較多”、“過度捕撈”等。
方路給記者算了筆帳,10年前柴油價格約2000元/噸,兩天兩條船耗油不足1噸,船員工資約8000人/年;而現在約6000元/噸,5天兩條船則需耗價值約1.5萬元油錢,人力成本則是3萬/年,雖然魚的售價比以前高一倍,但利潤較以前低很多,“今年已有好幾個船東無奈將船賣掉了。”
家住南竹島的姜先生今年1月份賣掉了經營6年的兩只漁船,“去年全年純利潤才7萬。”他說,捕魚量一年不如一年,除人力和柴油等漁需物資成本,2006年純利潤約40萬,但每年利潤額依次遞減,2011年僅獲利7萬,幸有50多萬元的油補。由于盈利較少,姜先生于今年1月份將船賣掉,所幸賣船并未虧損。
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全市一季度漁業經濟形勢分析》中的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3月,漁船停港率保持在80%以上,最多時超過90%,是停港漁船數量最多的一年,捕撈漁民“提前休漁”的現象更加突出。一季度,全市近海捕撈產量12.7萬噸,同比下降6.5%。近年來,近海捕撈量一直呈下滑趨勢,2006年,近海捕撈量約為115萬噸,而2011年的近海捕撈量約為74.4萬噸。相比五年前,去年的捕撈量減少了約40萬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