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當人們翻開初中地理書時,可以看到世界三大著名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歐洲北海漁場和紐芬蘭漁場。其中的紐芬蘭漁場素以“踏著水中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稱。但只是短短幾十年時間,鱈魚資源最豐富的紐芬蘭漁場卻恍然間已變成了歷史。
探險家發現的寶藏
15世紀末期,航海術的發展與現實的需要相結合,使歐洲掀起了開辟新航路、到世界各地探寶的熱潮。150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派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率領兩艘帆船出海探航。船隊先經過冰島和格陵蘭島,到達拉布拉多半島。卡波特考察了北緯64度的拉布拉多半島東海岸,在經過今天的哈得遜海峽后,船隊進入一片開闊的大海,卡波特將其命名為太平洋(即今天的哈得遜灣)。
因懼怕嚴寒和浮冰,船員拒絕深入“太平洋”探查,并以嘩變相要挾,卡波特只得退出哈得遜海峽,并于1509年返航。雖然卡波特未能如愿以償地找到去亞洲的新航路,卻發現了一個隱藏了千年的寶藏———紐芬蘭漁場。看到眼前多得令人吃驚的鱈魚,卡波特這樣描述:“這里的鱈魚多得不需用漁網,只要在籃子里放塊石頭沉到水中再提上來,籃子里就裝滿了魚。”
鱈魚養活了歐洲
隨著紐紛蘭漁場這一漁業寶庫的發現,大批葡萄牙人、法國人和英國人紛紛來到紐芬蘭淺灘捕魚,并在紐芬蘭島沿岸建立起了一座座大小漁村。
當時,歐洲有許多人還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但是紐芬蘭數量驚人的鱈魚供應不僅解決了歐洲人的溫飽問題,還為歐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強悍的海員:因為捕魚作業不但規模巨大,而且路途遙遠,氣候變化無常。由此培育出的訓練有素的海員,后來成為英格蘭和荷蘭艦隊的中堅力量,并在擊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紐芬蘭漁場在挽救了歐洲的同時,也挽救了當時被飲食禁忌所困的教會。天主教會規定在齋戒日不許吃肉,但是可以吃魚。當時根據規定,星期五、復活節前40天以及宗教日歷上特別加注的日子,都是不許吃肉的,而一年中這些日子加起來超過大半年。由于沒有足夠的魚,這大半年的時間,教徒們就只能依靠素食和精神過日子了。長期吃素導致教士們身體素質急劇下降,嚴重危及宗教在歐洲的傳播和持續發展。鱈魚干是一種耐保存又便宜的高蛋白食品,紐芬蘭漁場源源不斷的鱈魚干使教徒的生活由苦熬變成享受,那些守齋日也變成了吃腌鱈魚干的好日子。
鱈魚成了16世紀歐洲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
漁場毀于貪婪
紐芬蘭漁場的鱈魚是如此之多,人們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它會被撈捕殆盡。
紐芬蘭海域傳統的捕魚方式是由較大的漁船運載數只小漁船,到離岸較遠的海域卸下小船。每只小船上有兩到三名漁民。他們分頭在附近撒網捕魚。當小船滿載后便駛向大船,卸下艙中的收獲,然后再繼續撒網。一只小船每天往返兩三次。晚飯后漁民們還要在大船上將當日捕到的鮮魚腌制起來保存。數日后大船滿載而歸,駛回紐芬蘭島上的漁村。
漁民每年都要定期休息,而漁民休息的日子又正好趕上了魚類繁殖的季節。這種傳統的捕魚方式雖然捕撈量較大,但因為避開了鱈魚群的產卵繁殖季節,從而保證了魚群數量能夠不斷地繁衍并保持了生態的平衡。
但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成群結隊地駛入了紐芬蘭灣,使漁場遭遇滅頂之災。拖網船龐大的捕魚網兜掠過海底,所到之處魚鱉蝦蟹都在劫難逃。這一次,人們不需要把“戰果”運回到岸上處理,因為寬大的漁輪上配備了現代化的冷凍技術,一條龍式的作業方式能把捕撈上來的鮮魚速凍保鮮。
這些漁輪夜以繼日地作業,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顧魚類是否處于繁殖季節。據統計,這種大規模作業的漁輪一個小時便可捕撈200噸魚,是16世紀一條傳統的漁船整個漁季捕撈量的兩倍。
1949年,正當鱈魚快要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紐芬蘭加入了加拿大聯邦,成為加拿大的第十個省。加拿大政府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陸續勘察紐芬蘭漁場的魚群狀況,他們發現漁場的生產量開始急速下降,1975年已經減少了60%。1977年加政府以保護漁業資源為由,宣布了200海里領海權,把來自歐洲和美國的漁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紐芬蘭漁場之外。
漁場成為歷史
但是鱈魚帶來的財富實在太誘人,加拿大政府也抵擋不了。他們把歐洲和美國的漁般排除到紐芬蘭漁場之外,卻開始不遺余力地支持本國的漁業公司。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工業集團采用現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電子、聲吶技術,讓殘存的鱈魚無處可逃,并且將這一海域的生態環境破壞殆盡。到20世紀90年代,鱈魚數量下降到20年前的2%,達到了歷史最低點。
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達了紐芬蘭漁場的禁漁令。這使經營了近500年的紐芬蘭第一大產業———捕魚業頃刻破產,近4萬漁民失業。失去謀生手段的紐芬蘭人被迫遠走他鄉,島上的人口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流失了10%。
這還間接造成了島上許多村鎮的荒棄和不少家庭的破裂。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以每年4億加元的補償計劃,來解決紐芬蘭失業漁民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
然而,直到2003年———禁漁令實施了11年后,紐芬蘭水域還是一片死寂,昔日似乎取之不盡鱈魚,如今卻是蹤影難覓。
更致命的是,由于生態環境被破壞,鱈魚基因已經開始變異,它們的生長和繁殖方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這就意味著無論花多少錢,都不可能再有“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的日子了。無奈之下,加拿大漁業部只得宣布:徹底關閉紐芬蘭及圣勞倫斯灣沿海漁場。
今后,人們只有在歷史書中,才能看到曾經舉世聞名的紐芬蘭漁場了。
這是人類的貪欲釀成的災難,也是大自然對人類無知的最響亮的回答。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