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由于過度捕撈及海洋生態惡化,近海漁業資源逐漸枯竭,傳統捕撈業日趨衰落,有些地方甚至已無魚可捕。
2012年,海疆萬里行報道組在浙江舟山采訪時,樟州村一漁民惋惜地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以前就算是釣都能釣上來不少,現在小船出去都基本沒用了,得用大船出去個兩三天。”
資源枯竭,各地紛紛推出休漁政策以挽救生態,但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報道組在沿海各市縣鎮走訪時了解到,只要天氣好,漁民就會出海,只不過在休漁期是“偷偷”出海罷了。海南萬寧港下村的漁民跟《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談論起休漁期時,都毫不在乎,除了要靠燈光吸引的“燈光魚”在這期間不敢打,其他魚照打不誤。
其實這完全可以理解。一方面,這是漁民的生計。以港下村為例,每年從5月15日到8月1日是休漁期,如果這兩個半月真的不打漁,那以此為經濟來源的漁民在這段時間里就無力支付孩子們在學校里的各種費用以及全家人的生活費。
而另一方面,中國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魚蝦需求量逐年迅速增加,市場一片大好。海南某水產養殖公司的副總經理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我國2012年對蝦產量在140多萬噸左右,國內需求已經占到了80%以上,而同時又從越南進口20%以上。也就是說,從2012年開始,我國產的對蝦已經不夠自己吃了。
在漁民與市場一推一拉的雙重作用力之下,想依靠禁漁來維護我國的漁業生態顯然不切實際。“種魚”之舉——以養代捕便自然而然地開始風行全國。記者在萬寧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2012年,萬寧海洋經濟收入9.5億元,其中捕撈為3.5億元,而養殖則占到4.7億。從全國的數據看,2011年,中國漁業總產量為5603萬噸,占世界漁業總產量的36%;中國水產養殖產量為4023萬噸,占中國漁業總產量的72%,占世界漁業總產量的26%,占世界水產養殖產量的63%。中國是世界上唯一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漁業大國。
弊端重重
目前,常見的魚蝦品類絕大部分已實現人工養殖,甚至培育出一些自然界沒有的新品種。
海南省東方市市區20多公里外有個臺商投資的魚場,主要出產石斑魚。在養殖老虎斑與龍膽兩個品種的同時,該徹利用人工授精技術培育出外形更美觀、肉質更好的“珍珠龍膽”。場長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該技術在臺灣已風行多年。
這樣的新品種當然是自然界所沒有的。但即使是自然界本來有的老虎斑與龍膽,在塘、池甚至是箱中“種”出來,與野生的老虎斑和龍膽也有了很大差異。
6米見方,水深1.3米,養魚2200條左右,這是該魚場養殖池的規格。當魚還比較小的時候,連在這樣大小的池中暢游的資格都沒有,而是被用一個目測1米乘0.8米乘0.8米的小網箱“圈養”起來,以方便喂食。場長告訴記者,這樣一個小網箱中,最多可以放4000條魚,不過因為過于密集會影響魚的生長速度,所以一般是放1000多條。
“我們都是高密度的養殖,不過也要控制,因為如果太多,長得就慢。小的時候可以多一些,慢慢長大的話,就要搬池子,大概放到1600條左右。”場長說。
集約化養殖符合工廠的經濟原則,卻絕不符合魚類的生長原則。以石斑魚中成長速率比較快的龍膽為例,在養殖池中大概8個月能長到1.6斤,而野生的只要6個月。
前文提到的那位副總經理也談到對蝦在海中與在養殖池中的生長差異:“從苗長到60頭(X頭表示1斤有X只)大概要50多天,同樣的苗種海里長的話,長到60頭一般不會超過40天。”他談道,這是因為整個海區容量比較大,而養殖不管是高位池還是低位池基本是集約化養殖,密度比較高。
記者與漁民交流得知,野生魚身長、尾長、須長且粗壯,因為它們要經常游動找食,而養殖魚不用四處找食,所以退化了。“好羨慕魚兒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這個小學生作文中的經典句子如今看來真令人嘆息。
除了活動空間的限制,水質也是養殖魚蝦的一大掣肘。該副總經理介紹,目前我國基本是區域性養殖,環境不是很好,基本是在無序的狀態,你養我也養。“目前廣東、廣西、海南這一帶,養殖成活率都非常低,達不到50%。廣東廣西的成活率最多也就30%。”
以南美白對蝦為例。該品種進入中國將近20年,感染各種病毒,再加上近親繁殖等因素,種質在不斷退化。“整個海南的苗種市場,像我們這個規模的,不少于50家,但大部分都做不到SPF(不帶特殊病毒)。”這位副總經理介紹,與商品蝦只要成長到一定規格就可以上市不同,種蝦要求相對較高,如性腺發育、水壓等都有一定要求。
最難的還是養殖過程的可控性問題。他形象地說明道:“你要去海上抓一萬斤蝦,網起碼要拉四五公里,而這里一個塘隨便就是一萬斤。還有死亡藻類、糞便、菌類,所有東西沉積下去之后,都會產生胺氮、亞硝酸鹽,處理不好還會產生硫化氰,這些都會危害蝦的生長。而且,蝦在成長過程中要褪殼無數次,褪殼時的蝦十分脆弱,容易染玻”
正因此,養殖過程中對于水質調控要求非常高。“有些企業會投放一些抗生素,這不能否認,因為很多東西沒有辦法處理,有撥時只能依賴這個東西。”該副總經理說。
“現在的魚已經沒有小時候的那種味道了。”65歲的舟山原漁民、現在的漁家樂老板董爺爺頗為懷念地說。
矛盾何解?
東方市八所漁港泊船無數,碼頭上的集市從早喧鬧到晚。記者向賣魚的婦女們詢問,她們剛開始都說所賣之魚全是自家男人數小時前剛從海里打上來的。但經過數次交流,記者又指出一些疑點后,部分賣家又改口說其中有些是養殖的。據與報道組中海南成員關系不錯的人士透露,這些魚絕大部分是養殖魚,人們特地帶到碼頭上冒充野生魚,以求賣個好價錢。
這種心態不難理解。即使有越來越完善的水質監測與機器增氧、定期搬池等人工技術手段,商品蝦的品質也無法與生長在大自然環境下的原生態魚蝦媲美,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花更高的價錢購買原生態的魚蝦,更高的價格和更大的需求促使魚販偷梁換柱、魚目混珠。
一方面是不得不行的種魚之舉,另一方面卻是令人擔憂的養殖質量。解決這二者的矛盾,唯有從改善養殖環境的角度來考慮。
“這些桶是用來發酵微生物的,所有東西都通過微生物來處理,而不是藥物。”上文中的副總經理向記者展示了其每個養殖池邊的桶。他告訴記者,使用微生物調控水質、防治撥,具備不少優勢,“我們用這個東西就是想形成一個優勢種群來與市場上其他種苗抗爭。”
但是,“微生物調控技術不是簡單地把菌類放進去那么簡單,什么階段使用哪種微生物、用多少量,還有純度、含氧量等,都要考慮,這些都是很專業的技術;而且微生物拿來的時候并不是活體,包裝生產的時候已經是休眠狀態,使用過程中如何激活,這又是一個技術;拿來之后,幾乎每十天八天就要用一次。總之,這需要很專業的人才。”該副總告訴記者,因為我國目前這方面的人才較為缺乏,所以很多企業盡管也意識到微生物的優勢,卻難以純熟、合理地使用它。
使用微生物調控水質只是我國水產養殖亟待推廣的技術之一。再如上面養魚、下面養海帶的立體養殖模式也在試行當中。海帶可以作為魚的食物,魚的糞便又可以當海帶的肥料,而且海帶可以凈化海水。
當以養代捕從無奈變成常態,提高技術、創新模式,加強監管,改善養殖環境,或是破解“種魚”之惑的途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