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刺魚(黃顙魚)和鱖魚,都是揚州人餐桌上的家常菜。昨天,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領銜并命名的院士工作站在高郵市甘垛鎮揭牌,在揚開啟對全雄黃顙魚、反季節鱖魚繁苗等新一輪研究。
鱖魚雌魚比雄魚長得肥個頭大
“夾岸桃花燕子飛,一江春水鱖魚肥。”個大肥美的鱖魚總是受到食客青睞,雌鱖魚的個頭大小和生長速度要快于雄魚。“同一批魚苗,經過一年左右飼養,雄魚只能長到1.5斤左右,雌魚能夠長到2斤。”揚州董氏特種水產公司技術人員華興表示,雌魚生長速度明顯快于雄魚,“對于養殖戶來說,當然是投入飼料少、長得快的雌魚更受歡迎。”
蘇州大學研究生袁文成表示,自然繁殖下的鱖魚,很難控制雌雄。
揚州董氏特種水產公司董同瑚介紹,他原本從事成品魚貿易,“與鱖魚不同,昂刺魚的雄魚比雌魚要長得快。”他認識的廣東一家科研單位研發出“全雄黃顙魚”,成為該公司主要產品之一,年繁育全雄黃顙魚5億尾,全雄率達95%,大大提高了養殖綜合效益。
何不想辦法給鱖魚變性,讓產出的魚苗絕大多數都是雌魚呢?
院士把脈給鱖魚做“變性”手術
雖然給魚類“變性”有異曲同工之處,但真正實施起來并非易事。
“鱖魚的變性技術比較難,因為鱖魚食用的全部是活餌料,在它的整個"變性"過程中,每個階段所食用的餌料都不相同。”袁文成表示,因此國內鮮有水產養殖基地進行這樣的實驗。
不過技術人員還是想到了好辦法,他們在對雌雄魚催產后,將雄魚的精子滅活,袁文成解釋,“這種情況下,精子雖正常進入激活卵子,但其細胞核在染色體中很快消失,并不參與卵球的發育,胚胎的發育僅受母體遺傳控制。再將這一精子和卵子結合,通過人工受精和孵化,生產出雜交魚。”他補充說,再選取其中理論上已“變性”為雌魚但實際生理還是雄魚的雜交魚與真正的雌魚交配,產下的魚苗90%以上都是愛長肉的雌性魚了。
對此,袁文成解釋,這一有趣的現象其實與性染色體有關。鱖魚的染色體與人類似,雄性為XY,雌性為XX,通過對精子染色體的滅活,獲得只有一條染色體的“XX的生理雌魚”,然后將其與雌魚交配。
董同瑚表示,這一實驗過程極其復雜,雖然給鱖魚“變性”的過程已經成功,但是后續對于染色體異常的剔除等過程,還需要進一步打磨。
“在院士的把脈和幫助下,預計今年鱖魚"變性"繁殖技術能完全成功。”董同瑚說,這一技術的成熟將能夠有效幫助鱖魚增產和養殖戶增收。
技術國內領先,完全無激素參與
袁文成表示,水產養殖初期,曾經嘗試過用激素等方法給“魚苗”變性,而通過給精子做手術的方式來給鱖魚“變性”,完全沒有激素參與。“目前國內未見采用這樣的方法繁殖鱖魚苗。”這種情況下所產的鱖魚是用紫外線等物理方式進行“變性”,因此沒有安全隱患,可放心食用。
除了給鱖魚變性,此次院士的加入還將開啟反季節鱖魚養殖新一輪研究。董同瑚表示,“鱖魚養殖中所用的活魚餌料在冬天無法存活,導致每年3至8月成魚在本地供貨斷檔,需從廣東等地運入。”他說,近年來,公司與水產養殖專家合作攻關,成功突破了本土無法繁育鱖魚苗及冬季養殖鱖魚的局限,年繁育鱖魚苗5000萬尾。“本土育苗不僅質量有所保證,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成活率,促進均衡上市,畝綜合效益至少在5000元以上。”
桂建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揚州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物新品推廣的最重要一站,無論是異育銀鯽還是全雄黃顙魚,都在揚州得到了最大范圍應用,希望與揚州在魚類水產品養殖方面建立更為深厚的產學研合作。通訊員柯季記者邱凌
【延伸閱讀】
昂刺魚“超級爸爸”難題也將解決
黃顙魚雌魚所占比例大,成熟后生長速度很慢,一般只能長到一兩多。在桂院士主持下,將YY染色體黃顙魚與本地魚雜交,培育出了一種新品種—全雄黃顙魚。這種魚因其全都是雄性,所以生長速度較快,一條可以長到三四兩,凈重是普通黃顙魚的3倍向上。
據了解,培育全雄黃顙魚的秘密,其實就在于它的“超級爸爸”—價值昂貴的“YY超雄魚”。“目前這一父魚都是從廣東采購來的,遠距離運輸不僅增加了成本,還大大降低了成活率。”董同瑚介紹,“我們將這一技術的研發者請過來,直接在企業建設院士工作站,化解父魚技術本地化問題。”他說,今年預計將繁育全雄黃顙魚5億多尾,最終在桂院士的幫助下年產8億-10億尾。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