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他曾北上山東販運鯉魚、南下廣東做窗簾生意。如今,他在家鄉承租400多畝魚蕩,飼養甲魚、黑魚、翹嘴紅鲌等,創辦萬山水產專業合作社,全力打造純自然養殖的“生態甲魚”,并繼承父業當起了“漁二代”,立志打造可復制的現代都市農業模式。
仁和街道漁公橋村楊家兜組農民沈金土,今年69歲,曾經是村民組長,是一位傳統養魚能手、販運鮮魚的高手,也是農業承包到戶后第一代農(漁)民。如今,兒子沈文根繼承父業,利用古蕩漾周邊優質水資源優勢,承租400多畝魚蕩,在自然溫度環境下,進行規模養殖生態甲魚、黑魚,成為名副其實的“漁二代”。這位新一代農民,走南闖北搞經營,又腳踏實地搞養殖,他有好多故事:
鯉魚“跳龍門”
仁和街道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淡水湖泊——三白潭,三白潭周邊有著蕩連蕩、塘套塘的自然環境,三白潭北面連接著一個古蕩漾,屬于漁公橋村,這里的農民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靠水吃水”,漁業豐收,賣個好價錢,農民戲稱是“鯉魚跳龍門”。
今年42歲的沈文根再次演繹了“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鯉魚是勤勞、善良、堅貞、吉祥的象征,“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在漁公橋村有了新版。26年前,年僅16歲的小伙子沈文根聽說鯉魚在山東、河南等地是一道名菜,山東人逢年過節紅燒鯉魚是必吃菜,還有拜訪親友送鯉魚的風俗,更有“沒有老鯉不成席”的諺語;河南人父母生日時,必須買條活鯉魚吃,招待客人鯉魚是必上的菜肴,而古蕩漾一帶魚蕩里飼養的鯉魚在當地不怎么好銷,價格也不高,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他與人合伙以每斤3元的價格收購了本地鯉魚,運到山東臨沂等地銷售,賣到5元一斤。“鯉魚跳龍門”的成功,給沈文根樹立了信心,壯了膽,也為他積累了資金。
開摩托的“魚販子”
長得虎頭虎腦、壯健憨厚的沈文根,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有一種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初中畢業后就走南闖北跑市場。他什么事都想去拼一拼,什么地方的生意都敢去跑一跑,可說是跑過“三江六碼頭”的人。山東、河南、南京、廣東都留下了他的腳印,1995年,新婚不久的沈文根攜妻子,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廣州番禺做起窗簾布生意;兩年后,回到家鄉從事水產品販銷,那段時間,他每天起早收購魚蝦,開著摩托車把收購來的魚蝦送到杭州近江水產品市場銷售。
仁和一帶漁業資源豐富,沈文根生意越做越大,冬季是水鄉仁和“四大家魚”收獲旺季,他架起市場與農戶的橋梁,將生意做到外省,當地收購鮮魚,整車整車發往南京等地銷售,成為遠近聞名的“魚販子”。
接棒當起“漁二代”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寬。作為農民的后代,他心系家鄉田地水蕩,1999年,有位諸暨老板來到漁公橋村承包楊家兜組門前面積有100多畝的沈家漾河港,搞河蚌育珠,沈文根覺得光河蚌育珠太浪費了,他就跟組里其他村民和諸暨老板商量,要在這條河里養魚,征得同意后他跟諸暨老板合作搞養殖。從此,沈文根走上了水產養殖之路,城市“吃客”喜歡吃肉質鮮嫩的白條魚,杭州等城市賓館酒店很需要白條魚,價格也比普通魚貴好多,他就引進翹嘴紅鲌等白條品種試養,取得了成功,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沈文根所在的楊家兜村民組有72戶農戶,大大小小魚蕩面積50多畝,這些魚蕩剛承包到戶時是農民的“聚寶盆”,要實行公開招標才有資格養殖,隨著市場變化,傳統飼養“四大家魚”的效益較低,加上不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魚蕩閑置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不按面積按一只魚蕩計費,誰想飼養付5元錢一年的承包費就行。沈文根看到古蕩漾周邊那么好的水質,這么多內蕩“拋荒”,覺得非常可惜,他做了一回“傻子”,每年支付組里4000元錢,將本組全部魚蕩承包下來,加上外港100多畝水面,主要精力投入水產養殖,內蕩養殖黑魚為主,心甘情愿做起了“漁二代”。
打造純自然“生態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消費”成為趨勢,一度受寵的“溫室甲魚”已被冷落,而外塘養殖甲魚因其在自然溫度下投喂魚、蝦、螺螄等天然餌料,營造的是類似于野生鱉的生長環境,也就是全生態養殖,憑其優良的品質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與水產品打了多年交道的“漁二代”沈文根看到了“生態甲魚”的商機,下決心全力打造純自然環境下生長的“生態甲魚”。
要養就要規模養殖,一個更大膽的想法在這位“漁二代”腦海里閃動。2006年,他將本村胡家壩、古蕩漾等四個組的33.5畝魚蕩以每畝每年500元的租費租了下來,實行“魚鱉套養”。“魚鱉套養”取得成功后,他的“胃口”越來越大,2010年又將陶家角、阮家埭等七個組在大四圩一帶的180畝魚蕩以每畝每年1000元的租費全部承租下來,這樣,養殖總面積達到400多畝。
沈文根的養殖基地里有200多畝內蕩全部引進黑魚新品種“杭鱧1號”。他說飼養“杭鱧1號”至少有四大好處:一是污染少,生態效益好;二是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三是產量高,效益好;四是營養好,口味佳。
沈文根實施“魚鱉套養”法,全力打造純自然養殖的“生態甲魚”,甲魚在陽光充足,環境安逸,水質無污染,不添加飼料的自然溫度下生長,以蕩里魚蝦、螺螄等天然餌料為飼料,雖然長得慢,但品質保證。他養殖的“生態甲魚”采取分年分批投放法,每年放養幼鱉。蕩里養著幼鱉、中鱉、成年鱉和可上市老鱉,可以說是“四世同堂”。他說,他的甲魚必須飼養5年以上,長到2斤左右才捕捉。
建立專業合作社
經過多年市場打拼的“漁二代”沈文根深知,開拓市場需要規模,需要品質,更需要數量,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2008年,沈文根在仁和街道和漁公橋村和上級有關部門支持下,創辦了杭州余杭萬山水產專業合作社,吸收社員16戶。6年來通過16戶社員又帶動并影響了周邊100多戶養魚農戶,養殖規模越來越大,附近的黃家墩,湖州地區德清、菱湖等地養殖戶也加入到合作社,至今年8月底,有100多戶養殖戶跟他建立合作關系,總養殖面積達到5000多畝。作為合作社社長,沈文根為入社農戶提供技術、種苗、飼料、銷售等服務。
在沈文根的帶動下,不少養殖戶走上了致富路,由他提供“產供銷”的陶家角組王金文,養殖面積50多畝,今年每畝可收益3000元,年純收入達15萬。同樣,楊家兜沈順根養殖40多畝,今年可獲利10萬以上。
實施規模經營以后,沈文根堅持走標準化生產之路,他的翹嘴紅鲌示范基地被列為余杭區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項目。2010年,杭州余杭萬山水產專業合作社申報的“古蕩漾”牌生態甲魚,被國家商標局獲準商標注冊。這位“漁二代”創造的模式,成為可復制的現代農業模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