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做了10年南美白對蝦飼料生意,戚汝恩“十年磨一劍”,終于悟出一個業道:飼料對養蝦業的影響微乎其微,養殖南美白對蝦成功與否,還得由蝦苗來決定。換句話說,養蝦必須從蝦苗“娃娃”抓起。
戚汝恩是港口區光坡鎮新興村人,見過周邊許多蝦農的成則慶和敗則衰。
光坡鎮有蝦塘約2萬畝,往年,蝦農要蝦苗,大多去廣東湛江或附近的欽州、東興購進。因為路遠,幼體蝦苗比貓兒還小氣,成活率超低。
戚汝恩正是看到這點,去年10月,與一個伙計合伙,投資130多萬元,在自己的承包地里,創辦起福綺蝦苗場。
戚汝恩說,家里的那點承包地,已不足以養活家人了。
辦場半年,風調雨順,出苗2億尾,理論利潤40萬元。但是,一場“威馬遜”,蝦苗損失幾千萬尾,養殖房被掀翻頂,實際“赤字”60萬元。“無異于在兩條腿里抽去一條腳筋”。
然而,心中存有目標,就是再瘸著腳,也要摸爬滾著抵達。
臺風后第二天,戚汝恩叫來兩家人,男女老少齊上陣,清洗池、放鮮水,拆危墻、搬廢料,開展生產自救。幾天工夫,蝦苗場復原。
戚汝恩說,辦蝦苗場本是三只手指抓田螺——十拿九穩要有賺的,依據是,他們實行訂單養殖模式,根據蝦農需求,從廣東湛江購進蝦苗幼體,在養殖場調養7至13天,然后再銷售給蝦農。
流程簡單,工藝不復雜,卻并不代表誰都可以做。戚汝恩實話實說,因為湛江和本地的水會有變化,必須盡量減少其差異性,使蝦苗幼體適應。
這是蝦苗養殖一個核心技術問題。
現在,福綺蝦苗場有32個養殖池,每個池15立方水,正常情況下,一年可養殖蝦苗5至6億尾,搞得好,一年可收回投資。
然而,今年不巧,在兩個月時間里,先是“威馬遜”,爾后又來“海鷗”,好像不把福綺蝦苗場“摁倒”不罷休似的。
可幸,戚汝恩不是聽天由命的主兒,他既不會就地臣服,也不可能向外求饒。相反,他要在自身內部用功發力,尋找突破口。
他透露,他目前正在進行蝦苗越冬試驗,如果成功,不但可以打破當地冬天不養蝦的老傳統,而且還為他的蝦苗市場打開一個廣闊前景。
在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戚汝恩臉俠潤紅,兩眼放光,就像他滿池子的蝦苗生活在冬天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