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8月底,各大上市公司陸續公布2015中報,除了海大集團業績較為突出外,大多企業明顯低于預期,像大北農這樣業績一直飄紅的巨鱷也遇到拐點,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下滑,國聯水產更是虧損四千萬,而水產霸主通威股份上半年則表現得不溫不火。
從股市走勢可以透視經濟發展趨勢,而上市公司業績則是體現行業大勢的縮影。今年上半年,是水產業較為低谷的一年,水產品價格幾乎全線低迷,羅非魚出口不暢、對蝦養成率持續低迷、飼料容量下降……在行業逆境形勢下,作為行業巨頭的上市企業都走得如此艱難,那么中小型企業的艱難可想而知。
即使如此,今年水產仍是較為熱鬧的一年,諸多企業亦表現得可圈可點。尤其是以大北農為代表的畜牧軍團強勢進軍水產攪渾了飼企競爭格局,粵海大手筆并購泰山顯示老牌粵企的雄心,瞄準高端客戶群的澳華繼續暴走“城市包圍農村”的差異化戰略,而海大與粵海的價格攻防戰更是將水產飼料的競爭層次推到頂峰。如今的水產江湖精彩而混亂,如何審判今年的天下大勢?
2014年中國水產料前10名企業按產銷量大致可劃分為四個梯隊。第一梯隊為200萬噸級企業:通威和海大;第二梯隊為50-100萬噸級企業:恒興、正大、新希望六和、粵海;第三梯隊為20-30萬噸級企業:澳華、南寶、統一、普瑞納和淮大江等。第四梯隊為10萬噸級企業:旺海、天邦、大北農、中糧、東方希望、嘉吉、禾豐。
從區域來看,華南市場海大、恒興、粵海、通威、澳華、南寶等,華東市場通威、海大、新希望六和、正大等,華中市場海大、通威、新希望六和等,華北市場通威、新希望六相等,西南市場通威為主,海南市場翔泰、裕泰等;從主要品種來看,蝦料是恒興、粵海、海大、通威、澳華等,羅非魚料通威、海大、恒興、翔泰等,草魚料海大、通威等,特種魚和海水魚料粵海、旺海、海大等,蟹料準大江、天邦等。
先看處于競爭格局金字塔頂尖地位的通威、海大。經過前幾年調整的海大,今年競爭優勢得到全面釋放,無論從大規模推廣基層會還是全國范圍內大肆掀起降價狂潮,海大無疑是今年市場的焦點,業績也一片飄紅。
而通威股份,今年是其總裁嚴虎五年任期的最后一年,雖然謹小慎微,但通威股份上半年應收款只有3.69億元,是少有應收款下降的企業,不足海大的一半,財務狀況非常健康;而從市場方面回饋,今年通威篩選優質客戶資源、收緊銀根做內功,明年或將大幅度增長。在過去五年,海大和海大為了爭水產老大,你遭我趕難解難分,今后較長時間內兩家企業的爭霸仍然處于膠著狀態。
再看第二階梯,粵海是目前發展勢頭最好的,從董事長提出三年內實現200萬噸銷量到購泰山和加緊布局華東市場,再到與海大的一場攻防戰,老派粵企的實力毋庸置疑,這兩年極有可能突破百萬噸瓶頸。另外一家突破百萬級別的將是新希望六和,去年銷量90多萬噸;而恒興和正大發展得較為穩健。
第一和第二階梯的企業可視為巨頭隊伍,按照飼料工業發展歷程看,贏者通吃的巨頭優勢勢不可擋,大批中小企業將逐步退出市場,行業集中度日趨提高是飼料業發展的必然規律。 因此,最大的變局將發生在第三、第四梯隊的中小型企業,發展得好的公司將進一步發展甚至進入第一集團,反之將逐漸退出市場,甚至走向消亡。目前澳華和淮大扛是近年行業發展的亮點,尤其是近年掀起一股高端飼料競爭旋風的澳華,逐步蛻變,是水產行業最大的一匹黑馬,而在華東聚焦蟹料再到淡水魚料的淮大扛從前幾年的十萬噸迅速發展到去年的28萬噸.正引起行業的普遍關注。此外,聚集特種水產料的旺海,將生魚模式復制到普通淡水料上,正在推行組織變革欲謀求淡水魚料突圍,可謂近年中小企業的發展樣本。
值得一提是進入水產的一批畜牧軍團,如大北農、中糧等,這些巨頭的水產業務距離通威、海大還差很遠但這些企業的綜合實力卻不比兩家巨頭弱,甚至更強,像財大氣粗的大北農大力推行的財富共同體,而且這些企業將利用資本優勢加大收購步伐,意圖顛覆商業模式和水產格局,這對于水產格局將具有決定性影響。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