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在全世界分布廣泛,一度被稱為土地的“絕癥”。山陰縣薛圐圙鄉為喚醒這一“沉睡”資源,不斷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選育了水稻、高粱、南美白對蝦等耐鹽堿新品種,給白茫茫的鹽堿地“披”上了多彩的外衣。
在山陰縣薛圐圙鄉桑干河生態蝦養殖基地,20多個蝦棚下養殖了300多萬尾南美白對蝦,很難想象在去年這里還是一片荒草叢生的鹽堿灘,而如今鹽堿灘變身魚米鄉,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高質量利用。
今年3月份,山陰縣薛圐圙鄉羅莊村引進朔州三生漁業科技有限公司,在100畝重度鹽堿荒地上開展環境測試、水樣檢測、挖池建棚,嘗試發展“南美白對蝦”養殖產業。經過不間斷的實驗和桑干河水的滋養,首批投放的蝦苗陸續成熟上市,曾經“水土不服”的蝦寶寶成功“安家落戶”。
山陰縣薛圐圙鄉桑干河生態蝦養殖基地技術員 雷振邦:這種蝦生長周期短,大概一百天左右就可以上市了,而且這種蝦肉鮮美,口感Q彈,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認可。
桑源活水,生態活鮮。薛圐圙鄉在鹽堿地改良上取得的最新“戰果”,進一步激發和釋放了更多的農業活力。近年來,薛圐圙鄉立足鹽堿地實際,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作物適應鹽堿地轉變,今年還選育了水稻、高粱等耐鹽堿新品種,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
山陰縣薛圐圙鄉羅莊村黨支部書記 郇晉俠:羅莊村響應“挖掘鹽堿地種糧,喚醒鹽堿這一寶貴資源”的號召,利用我村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水利條件,全力推動鹽堿地水稻種植,采取村委會獨資形式,通過流轉50畝重度鹽堿地,統一插秧、統一管理,引進稻花香2號和稻花香4號兩個耐鹽堿水稻品種,從目前長勢來看,畝產預計能達到八百斤,達到了我們實驗的預期目標,也進一步深化了種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如今,越來越多產量高、品種好的耐鹽堿作物被研發成功,昔日鹽堿地正華麗“變身”,漸成一片沃野良田。
山陰縣薛圐圙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梅麗紅:經實地測量薛圐圙鄉共有鹽堿地4198畝,近年來我鄉一直致力于鹽堿地改良和綜合利用,以南美白對蝦養殖和水稻種植為突破口,通過引進技術、人才、資金,構建完整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向鹽堿地要效益,項目的成功實施既可以改變過去“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的現狀;也能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
記者:羅文平 張小菊 李 曉 楊慧婷(實習) 山陰臺
來源:朔州市融媒體中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