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魚養殖概況和病害流行情況概述
多品種價格低迷,盈利一般:
2015年,魚類成品價格整體低迷。受經濟大環境等因素影響,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狀態,比如鱸魚、生魚等陷入滯銷狀態。
生態環境污染,大環境富營養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整個(江河湖海)生態環境受到工業、生活污染日趨嚴重,水體的富營養化越來越明顯,對于整個水產養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寄生蟲多發(比如海區漁排大面積的白點病),癤瘡病久治不愈,都和環境污染有直接關系。
病害多發,爆發程度日趨嚴重:
以寄生蟲、出血病、癤瘡病、水霉病、真菌病、肝膽綜合癥最為常見。
1、流行新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癤瘡病給海鱸造成的危害遠遠超過往年,這可能將成為未來海鱸的主要影響病害。
2、寄生蟲反季節感染:寄生蟲疾病及其嚴重,感染嚴重程度遠超往年,包括鰻魚、海鱸、生魚、石斑魚等品種,指環蟲、小瓜蟲、車輪蟲、纖毛蟲在秋冬季節的發病率反而高于高溫季節。
3、真菌性疾病擴散傳播:水霉、真菌性鰓炎流行加劇,不僅僅是在陸地池塘,而且隨著海區污染的加劇,在漁排養殖品種大黃魚、真鯛等品種上也開始爆發。
水質底質管理不足,問題多多:
2015年,水質底質問題主要有藍藻、氨氮亞硝酸超標、PH偏高等
1、氨氮亞硝酸超標問題普遍:在日益追求高產的養殖心態下,陸地養殖的所有品種,在養殖中后期氨氮亞硝酸超標達到100%。
2、藍藻爆發:生態環境的工業污染、養殖高密度、過度的施肥等原因,造成了2015年魚類養殖池塘的藍藻問題突出。
3、PH值偏高:除了個別地區外,2015年的池塘養殖普遍PH偏高,這和水體富營養化、藍藻多發息息相關。
養殖模式落后:
福建粵東地區的魚類養殖,相比廣東、海南等地,還是處于比較落后的水平,具體表現在:
1、輕預防重質量:不注重預防,不出問題不管,一旦出現問題病急亂投醫現象嚴重。
2、輕調水重肥水:水質管理上,全程只做肥水工作,高溫季節倒藻現象頻發。
3、輕生物制劑重藥品:絕大多數的養魚戶不懂甚至不知道生物制劑,甚至個別地區全程使用殺蟲劑,造成了生長緩慢、藥物殘留、無藻類、成本高昂等一系列問題。
二、2015主要養殖魚病流行情況:
癤瘡病
流行情況:高溫季節多發,往年進入低溫季節即自愈。但是2015年進入11月低溫季節依然不好轉,病害流行加劇,難以治愈且反復發作,影響超過往年。石斑、鱸魚上常見。
病因: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細菌感染是結果,而非病因。引起癤瘡的根本原因是:魚體感染寄生蟲,或者魚體“上火”。繼續往下探討,魚為什么會“上火”呢?引起魚“上火”的原因是:高密度養殖、高溫天氣。再繼續探討,為什么今年的癤瘡在11月還是流行嚴重呢?因為今年是降溫比往年慢,低溫來得晚。加上寄生蟲的感染,造成今年11月依然流行癤瘡。
此外,飼料的高蛋白高營養,也是引起上火的輔助因素。這就好比:人在7-8月高溫時天天大魚大肉吃大餐,連續幾天就會上火。
引起癤瘡病最大的原因是:高密度養殖。這點一定要清楚!
預防:
1、定期檢查寄生蟲,有蟲早治早殺。
2、高溫季節,注意調理。夏天人容易上火,魚也一樣。定期拌料三黃粉或者五黃精華液(主要成分:黃芩、黃芪、黃柏、黃連、大黃),以中草藥調理預防為主。
3、防止魚體受傷。
4、合理密度,調理水質。密度越大,此病的發病率越高!
5、平時注意內服補充多維,能有效預防此病的發病率。
治療:有寄生蟲先殺寄生蟲,具體可參閱寄生蟲病害章節。
一、外用:
1、消毒:戊二醛、二氧化氯、苯扎溴銨等,消毒劑不能治本,只是緩解魚體炎癥。
2、中草藥外潑:熬汁潑灑,治本所在!①五倍子2-4ppm
②大青葉8ppm加黃連2ppm
③青蒿、檳榔、苦參合劑1-2ppm
④五黃精華液(主要成分:黃芩、黃芪、黃柏、黃連、大黃)1-2ppm
二、內服:治本所在!
每公斤飼料拌服:中草藥制劑(如:三黃粉、五黃精華液)10-20克加氟苯尼考1-2克加多維8-10克,連用7-10天。
總結:
癤瘡病的防治,應以中草藥為主(外用和內服都是如此),消毒劑為輔,重點是“清毒降火”。要想少發此病或者盡快治愈,那么建議適當降低密度,發病率自然就低。
出血病
流行情況:鱸魚多發。
病因:由呼腸弧病毒引起。
預防:池塘徹底消毒并定期改底,實行合理的養殖模式和適當的養殖密度,可以有效減輕該病危害的程度。
治療:這種病毒寄生在魚體組織細胞中,具有很強的抗藥性,所以難以用藥物治療。
1、戊二醛加聚維酮碘外用消毒1-2次。
2、中草藥制劑外潑1-2次。
3、消毒過后必須要解毒抗應激:有機酸+維生素C(如有機酸解毒靈和解毒應激靈)。
4、內服:中草藥制劑+抗病毒西藥(如聚維酮碘等)+多維。連用7天。
5、改底2-3次。腐植酸鈉(如黑土精)、底改霸王、增氧型底改(如:增氧解毒底凈)等。
水霉病
流行情況:低溫季節多發,尤其是秋季。
病因:真菌(水霉菌)感染。
預防:1、低溫季節尤其是秋季開始適當提高鹽度,鹽度適當提高能夠有效預防真菌性疾病的發生。
2、防止魚體受傷。定期檢查寄生蟲。
3、定期消毒,抓魚過后消毒措施到位。
治療:
1、戊二醛(或者硫醚沙星)消毒1-2遍。
2、中草藥制劑(五倍子、苦楝、大蒜素等)加鹽巴(氯化鈉)外潑1-2遍。
3、水霉病是真菌引起,氯制劑可能會加重病情!
4、條件允許情況下提高鹽度。
5、內服大蒜素、制霉菌素等抗真菌內服藥5-7天。
體表感染容易判斷:
需特別注意辨別鰓部是真菌感染還是細菌感染:細菌是充血發黑,真菌是失血發白(如圖所示對比)。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漁排的大黃魚養殖照樣爆發此病!
鰓絲發黑
鰓絲發白
寄生蟲病
流行情況:
2015年,寄生蟲病主要是指環蟲、小瓜蟲、纖毛蟲、車輪蟲、錨頭蚤、中華蚤。其中以前3種最為嚴重,多數魚塘3種蟲一起并發。
病因:
全年來看,發生寄生蟲病主要原因除了水源性污染以外,均為落后的養殖模式導致水質、底質惡化,而使得水環境適合寄生蟲大量繁殖,感染魚體導致魚發病損失。
預防:
寄生蟲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同等條件下,水質底質越臟,感染寄生蟲的機率越大!反之,水質底質調控到位,寄生蟲感染的機率很小。
1、蓄水池處理后,才加入池塘。
2、定期底改(腐植酸鈉:如黑土精、底改霸王、增氧型底改:如增氧解毒底凈等),改良底質,底質干凈,寄生蟲少發。
3、定期活菌(芽孢桿菌:如富水美、利生素、光合細菌:如益水源菌等),改良水質。
4、改變觀念和模式,以生物制劑調控病害,切忌以殺蟲藥來預防病害!(筆者舉例:天天吃感冒藥來預防感冒,可否?)
治療:
寄生蟲的種類較多,不同的蟲用的藥都不一樣,而且,是藥三分毒,殺蟲藥那就是劇毒。因此,為了不給讀者誤導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本文不詳細介紹每種殺蟲藥的用法用量,但可以和大家分享筆者用防治寄生蟲疾病的一些心得。
1、原則:殺蟲后,還須消毒(消毒劑如戊二醛、二氧化氯等,目的:防止繼發細菌感染),再解毒(有機酸+維生素C:如有機酸解毒靈和解毒應激靈,目的:解除殺蟲和消毒劑的藥物毒性,增強恢復體質)。
2、操作:不要指望一次就能把蟲殺死。如果一次性殺死了蟲,那么魚體也會中毒甚至大死亡。因此,合理的殺蟲方法是循序漸進,少量多次把蟲殺死,切忌因為心急盲目提高用量!另外特別需要提醒的是:用完殺蟲藥兩個小時以內,一定要注意巡塘觀察,如果出現大面積中毒現象,馬上大量換水,同時潑灑有機酸+維生素C(如有機酸解毒靈+解毒應激靈),如果是有機磷類殺蟲劑中毒,可以選用阿托品解毒。
3、絕招:中草藥殺蟲是首選。其實中草藥對大多數蟲都有殺滅、驅除效果,而且中草藥有刺激性小、安全無殘留等優勢。比如小瓜蟲可以用生姜加辣椒,車輪蟲可以用苦楝和松針等等。
4、禁忌:使用殺蟲藥時,一定要注意配伍禁忌,比如敵百蟲和生石灰搭配就成了敵敵畏,最重要的事情其實還是不急不躁,循序漸進來殺蟲。
腸炎
流行情況:養殖全程。
病因:
在實際生產中,魚的腸炎一般不是獨立產生的。往往是先出現其它問題(比如水質底質問題,或者發生其它病害),一旦出現任何問題,魚就不吃料,時間拖長或者病害比較嚴重的魚100%都有腸炎。因此,看到腸炎,一定要區分是原發性還是并發性腸炎,如果不解決發病的根本原因,腸炎就得不到改善。反過來,發病的原因解決了,魚開始正常吃料后,腸炎也有可能自愈。
預防:
1、選擇優質飼料。
2、合理投喂,切忌投喂過飽。生產中因投喂過飽產生腸炎的情況非常常見,以7-8分飽為宜(不搶即停喂)。
3、管理好水質底質,促進魚蝦健康生長。
4、原發性的腸炎預防,主要以保健藥物為主。定期拌服免疫多糖(如免疫促長速)+活菌(如乳酸菌)+多維+活性酵母,每月拌服2次,每次拌服2-5天,能有效預防原發性的腸炎發生。
治療:
1、找到引起腸炎的真正原因,解決病因。——對因下藥才管用!
2、原發性腸炎治療建議:
①控制投餌量,防止過飽。
②外用水體消毒: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
③內服:氟苯尼考(恩諾沙星),大蒜素等,連服5-7天。如果有腹水癥狀,可以適當加食鹽(氯化鈉)4g/kg飼料。
肝膽病變
相對正常的肝臟
相對不正常的肝臟
流行情況:養殖全程。如圖所示,左圖為已經病變發黃的肝臟,右圖相對正常。
病因:
首先,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概念。魚一旦出現任何問題,肝膽都將體現病變,這和腸炎的產生是一個道理。同樣的,解決肝膽病變問題,首先要找到發病的根源即原因,才能對因下藥。
大黃魚高溫季節流行肝膽綜合癥,病情較輕的病魚在體表上一般無明顯的器質性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體色變淡,胸鰭、腹鰭及背鰭發紅或充血;肝臟有不同程度的腫大,進而肝臟膽囊萎縮變小;鰓部貧血,眼睛發紅或眼眶充血,或有鱗片脫落,魚體潰爛等癥狀。大黃魚肝膽綜合癥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投喂變質的冰鮮或者冰鮮投喂過量引起。
預防:
1、投喂優質飼料。特別是高溫期少投喂冰鮮。
2、合理投喂,切忌投喂過飽。
3、經常拌服保肝利膽的中草藥、膽汁酸、多維類產品。
治療:
1、找到病因,對因下藥。2、外用:使用有機酸解毒靈和解毒應激靈,解毒抗應激,增強體質。其它病因再針對性用藥。3、內服:
使用保肝利膽的中草藥(茵陳、三黃粉、五黃精華液等),膽汁酸類產品、多維類產品等。連續內服5-7天。其它病因再針對性用藥。
氨氮亞硝酸超標
流行情況:養殖中后期無處不在的問題,全年多發。
病因:
1.養殖模式不合理,養殖密度過高
2.溶解氧不足:增氧機臺數不夠或者開的時間短
3.投餌不科學:長期過量投喂造成剩料
4.池塘條件:沒有做好清理池底淤泥工作
5.預防措施不到位:生物制劑、底改預防少等等
預防:1、合理的養殖模式:合理的投放密度,合格的池塘條件,合格的進排水設施。
2、管理:科學投餌,充足的溶解氧,培養有益優勢藻群和菌群,及時抓蝦。
3、定期使用活菌(如利生素、富水美等)調水,培養優良水色。
4、定期改底(腐植酸鈉:如黑土精、底改霸王、增氧型底改:如增氧解毒底凈等)。
5、長期乳酸菌或芽孢桿菌(如富蝦康)拌料。
治療:找到原因,解決根源!
1.換水,適當減少飼料投喂量。
2.富水美1畝1包+紅糖1畝2斤。
3.有條件的加強排污,并底改(海中寶、底改霸王、增氧型底改:如增氧解毒底凈、粵海綠爽等)2-3次。
4.加強增氧,并且富力氧1畝1包連續3晚。
5.及時抓魚蝦降低密度。
6.解毒抗應激:有機酸解毒靈1瓶2畝(主要成分有機酸)和解毒應激靈1包1畝(主要成分維生素C)。
7.特別注意:PH(酸堿度)越高,氨氮的毒性越大。
8.實踐中,相對來說,亞硝酸不能通過換水降解,氨氮通過換水相對有效。
藍藻水
流行情況:高溫季節多發,土塘相對多發。
原因分析:水源帶有藍藻藻種。池塘營養(肥料)不均衡或者營養過多。施用底肥過多容易產生。
預防:
1.盡量不要施用底肥。
2.水源中含有藍藻藻種的,最好蓄水池處理。
3.不可過多施用磷肥。
4.肥水時,不僅要肥料,同時也要活菌配合。
5.增氧機多開。——溫棚前期
6.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富水美、利生素、EM菌液、益水原菌、生態養水寶等)和底質改良劑(增氧解毒底凈、底改霸王、粵海綠爽、生物底改等)改良水質和底質,減少有機物積累。
7.科學的投餌管理,并在飼料中添加活菌類(如富蝦康、養蝦寶、活性酵母、EM菌液)等,有效分解糞便,減少殘餌和糞便對底質的污染。
治療:
1、粵海綠爽(黑土精)1-2公斤/畝。
2、光合細菌(如粵海EM菌液)或乳酸菌1-2升/畝+紅糖5-8斤/畝,兩者用池塘水混合后,浸泡4-8小時,第二天早上8-9點全池潑灑。用前、用后一定要保持增氧機全開。視情況用1-3次。一般3天左右見效。
處理前后水色:
藍藻水色
黃綠水色
三、2015年流行性魚病病因分析:
大環境污染:
水體富營養化,外源水污染造成水源的寄生蟲、真菌、細菌等含量超標,有養殖戶形容:不加水沒寄生蟲,一加水就要開始殺蟲了。
養殖模式落后:
不注重預防、不調水、不改底,靠天靠運氣養殖,特別是個別養殖戶,以殺蟲劑為常規藥,不僅有各方面的副作用,而且一旦感染寄生蟲就無藥可用。
池塘老化:
很多養魚池已經養殖10多年,淤泥厚度深達一米以上,此類池塘的養殖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管理、病害問題。淤泥多前期是比較輕松,中后期就是氨氮亞硝酸超標、魚浮頭、發病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
觀念陳舊:
福建粵東的魚類養殖,很多養殖戶依然停留在10多年前的水平。不知道看水色、不懂得生物制劑、不會調水,甚至不明白水質指標和定期測水,在水產養殖發展到今天,依然停留在簡單的肥水→殺蟲的模式當中。即使新型的高價值魚類的養殖,比如石斑魚、黃鰭鯛等,問題照樣很普遍。
養殖盲目,跟風嚴重:
從臺灣泥鰍的一窩蜂到崩盤滯銷,可以看出整水產養殖跟風習氣的嚴重性。一旦某個品種價高利潤高,整個區域的品種都為之改變,這就造成了市場的自然調整,帶來了諸多品種的價格低迷。
四、2016年魚類養殖建議
蓄水池加過濾池:
水源的污染,不僅帶來了水體的富營養化,也引起外源水的寄生蟲、真菌、細菌就已經嚴重超標。因此,建立一個蓄水池加過濾池,在過濾水源后,在蓄水池里殺滅各種病原菌,再抽入養殖池塘,是解決一系列問題的根本辦法。養殖的效益,不在于面積的多少,而在于成功和順利!
改變觀念,更新換代養殖模式:
1、重在預防:所有的病害,包括寄生蟲其實都是可以預防的!關鍵我們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并解決。最好的養殖技術,不是在于治病能力的高低,而在于沒有病害!
2、重視底質、水質:清淤泥、生態調水改底不可少。2015年的實踐證明,底質、水質干凈的池塘,全年基本不得寄生蟲!因此,定期的改底和生物制劑調水是非常有必要的。給魚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它們就會回報您一個高成活率和高效益!
3、重視溶解氧:不僅僅是增氧機要配備充足,更要開足!根據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建議用底部增氧的方法來養殖魚類,有效提高水體底部的溶氧量,促進養殖成功。
4、把控養殖關鍵點:比如真菌性疾病(水霉)相對低溫(秋冬季)多發、相對鹽度高時少發現,我們可以在低溫季節來臨之前,適當提高水體鹽度以預防真菌性疾病。再比如小瓜蟲疾病在水溫15-25℃時多發,我們可以在條件允許時調控水溫預防等等。
傳統的養魚模式,在日新月異、污染嚴重的今天顯得格外步履蹣跚。我們建議,在2016年的養殖過程中,鱸魚、生魚、黃顙魚等土池養殖,改變傳統模式,以生態調水、控底、底部增氧的模式,做到無蟲可殺,無病發生。
中草藥防控:
1、細菌到真菌再到寄生蟲,從病害再到水質,博大精深的中草藥其實都有對癥的處方。
2、中草藥的低毒、安全無殘留、低抗藥性等優勢,絕對是水產養殖成功的一大助力。
3、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各方面都越來越重視,水產養殖業特別是魚類養殖的教訓也不少。而且,如果使用過了相關的一些重毒性藥品,接下來將面臨無藥可用的局面。
總結,2016年養殖建議:回歸生態,理性養殖
1、合理的選擇養殖品種,保障養殖效益。
2、合理的放養密度,提高養殖成功率。
3、生態養殖,生物技術調水。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