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養魚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人工問題,一是工人難找,二是人工成本太高。”3月16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山坡光明村漁場,場長范文章告訴記者,當地從事水產養殖的年輕人寥寥無幾,大多是超過50歲的人,像江夏這種以大湖、大水面養殖為主的區域,養殖場大多都有請長工或短工幫忙日常管理,特別到了年底拉網賣魚的時候,人手顯得尤為緊張,有時候一天抓魚三四萬斤,整體勞動強度大,上了歲數的老人家常常會體力不支。然而,即便是請上了歲數的人幫忙管理或拉網,一天一百多元的報酬也常常讓養殖場老板感到壓力很大。
超大魚塘
范文章的養殖場有12口塘共590畝,其中26-32畝的標準池5個,5畝左右的小池4個,3個大池(分別為40畝、60畝、220畝),養殖場里請了4個長工,每次拉網賣魚的時候還要雇傭五六個短工,每年長工和短工的工資開支在30萬元左右。“去年賣了62萬斤魚,平均一天拉2萬斤魚,整整花了一個月才賣完魚。一個短工140元一天,單單拉魚時請短工的工資就要2萬多元。”
為了解決這樣人工短缺和費用高的問題,范文章這兩年一直在考慮如何提高用人效率,特別是拉網賣魚的時候。他發現,由于大塘的護坡都比較長,每次賣魚時從魚塘抬魚上岸至少需要4個人,工人上上下下來回走勞動強度非常大,如果這一步進行機械化操作,可大大節省人力。“可不可以搞個抬魚升降機?”幾經琢磨,范文章覺得可以一試。
方向確定后,范文章就去找工廠幫忙做升降機,但是,因為工廠沒有魚塘實踐經歷,多番溝通還是不能設計出讓范文章滿意的圖紙。最后范文章只好自己動手畫圖紙,設計稿幾經易稿后終于敲定。經過一次修改后,工廠終于為范文章做了一個滿意的模型。
“一開始工廠那邊說搞個開關,把魚筐抬上升降機后,一按開關魚筐就自動從塘里升到岸上,倒完魚后,把框放回升降機,一按開關又下降到塘里。我說這樣不行,這樣還是要有一個人守在開關旁邊,等于浪費了一個人力,必須是全自動的才行。”范文章告訴記者,為此他找了一些自動感應器械作參考,終于在去年設計出一個一上筐就自動上升、一下筐就自動下降的抬魚升降機,升降機的長度可視魚塘護坡的長度做成長短不一的梯子。
圖中畫圈處為自動感應開關。
自動抬魚升降機,類似于傳輸帶作用。
“這個升降機輕便、不占地方,兩個人就可以抬起來,可以搬到不同的魚塘工作。”現在,范文章的魚塘已經用上了抬魚升降機,周邊也有個別養殖戶向工廠購買了這種升降機。
由于去年四大家魚行情低迷,今年愛琢磨的范文章準備用5口塘試養桂花魚,按照4畝鯪魚配1畝桂花魚的比例養殖,用小池子試一下。“之前去魯湖那邊看過人家怎么養桂花魚,覺得經濟效益還不錯。”他告訴記者,在養殖技術這塊,他是最匱乏的,只能邊養邊學,除了跟飼料廠技術員請教外,還會外出參加培訓班學習。據其朋友介紹,范文章十分好學,基本每次政府部門、漁藥廠和飼料廠舉辦的技術交流會,他只要有空都會參加。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