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種苗好的時候,比如7、8月份放苗的,80天就能長到20-30頭了,現在要100天左右才能達到這個規格,而且還經常出現大小不一情況”,一位江門地區的臺灣泥鰍養殖戶說道。
有業內人士稱,養殖戶反映臺灣泥鰍長得慢,和去年缺苗有關。去年受霸王級寒潮的影響,珠三角很多冬棚蝦發病絕收,加之臺灣泥鰍在冬天有比較好價格,很多養殖戶轉養臺灣泥鰍,造成泥鰍苗種短缺,養殖戶看到哪里有苗就放了,也不管苗的規格和質量,誤買劣質苗后常出現生長速度緩慢,成活率不高的現象!坝眠@種苗放苗后常有失苗現象的,一般都會維持比較長的時間,怎么也要一個月時間才能穩定下來,這可能是苗種的問題”。
一般而言,泥鰍要養殖2至3年才會達到性成熟,達到做親鰍的標準,孵化出來的魚苗質量相對也較高。但是按去年年底缺苗的情況,為了滿足養殖戶需求,市場流通的鰍苗有部分肯定是用養殖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成魚充做種鰍孵化出來的,或者是用排卵接近尾聲的魚做種,這兩個因素都會造成鰍苗質量差、成活率下降的問題。
“現在臺灣種已經本地化了,來來去去的親本都是本地培育的,孵化技術門檻不高,多是小作坊自己催產培育,為了考慮成本,小作坊將親魚重復利用,苗種質量肯定好不到哪里去”,F在養殖戶買泥鰍苗都是經中介介紹,然后養殖戶到塘口看苗,看合適了就買。去拿苗的時候一般已經將鰍苗刮上來了,育苗戶會把死苗篩出來,因此養殖戶很難分辨鰍苗的好壞。
“我一般建議養殖戶買寸苗(3公分左右),因為再小一點的魚苗體質很弱,不易運輸,也不是那么好養。規格大的苗成功率比較高,放500頭的鰍苗肯定比放1500頭的成功率要高,而且大苗上料快,養殖周期縮短。但大苗價格也貴,養殖戶為了節約成本,往往會選擇小規格的鰍苗,無形中增加了養殖的不確定性”,某藥店技術員說。
以大鰲鎮為例,去年冬棚蝦養殖失敗后,大概有2-3成養殖戶開泥鰍花或轉養泥鰍,可以用“遍地開花”來形容。進入四月后,為了避開高溫季節的影響,部分養殖戶開始轉養南美白對蝦,造成現在臺灣泥鰍苗過剩,苗價下降!艾F在500頭左右的鰍苗不超過3分錢,便宜很多了。如果再沒有人要我的鰍苗,我就只能開塘自己養了”,一位開泥鰍花的養殖戶說。
“現在18頭左右的泥鰍才賣10塊錢一斤,魚中還不樂意來收魚”,除了種苗的因素,成品鰍的價格下滑也會影響臺灣泥鰍的養殖熱情。臺灣泥鰍怕熱不怕冷,我們建議養殖戶高溫季節以養對蝦為主,過了中秋以后再養殖臺灣泥鰍,這個時間天氣涼快,會好養很多,而且這段時間臺灣泥鰍的價格相對較高,臺灣泥鰍可以作為對蝦的輪養品種,高溫季節養對蝦,低溫季節養泥鰍,利用廣東的氣候優勢,臺灣泥鰍完全可以反季節養殖以獲取更高的利潤。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