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德
大海是他最熟悉也是用情最深的地方,他把自己的事業深深扎根大海,如海浪一般執著堅守與追逐著富海、富民的藍色夢想,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將“例外”化為現實。
最新公布的第十二批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的人員名單中,有一位來自青島農業大學的教授,他就是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扇貝育種專家、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王春德。
而就在前不久,國家最新審定公布的水產新品種中,一個名為“渤海紅”的扇貝新品種赫然在列,它的“創造者”正是王春德。他說,大海是他最熟悉也是用情最深的地方,他把自己的事業深深扎根大海,如海浪一般執著堅守與追逐著富海、富民的藍色夢想,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將“例外”化為現實。
一舉成名,“渤海紅”走紅大海
說起扇貝新品種“渤海紅”,它雖然剛剛通過國家審定,但早已是北方眾多扇貝養殖戶心目中的“香餑餑”了。
早在2010年,膠南扇貝養殖戶葛明軍就開始“嘗鮮”,當他看到從自己養殖場撈出來的大個扇貝都有些難以相信:“我養了十幾年扇貝,還從來沒見過這么大、這么好看的!
其實,“渤海紅”雜交子一代在青島海區試養時便顯示出巨大的生長優勢,與同期育苗的海灣扇貝相比,單重幾乎大了一倍。更可喜的是,雜交扇貝的壽命遠超海灣扇貝,可以多年養殖。
經過專家鑒定,當年在青島養殖15個月的雜交扇貝,最大個體達到了206克,這不僅是青島以南海域有史以來養殖最大的扇貝,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海灣扇貝的后代。
“渤海紅”剛一出生,便引起轟動,它讓沿海的漁民看到了希望。這是因為我國北方漁民主要以養殖海灣扇貝為生,但是由于海灣扇貝種質和養殖環境的退化等原因,個頭越來越小,價格也越來越低,而且種質退化也導致了育苗養殖過程中的高死亡率,有時甚至高達70%,使得扇貝越來越難養。
而“渤海紅”一舉解開了困擾廣大扇貝養殖戶的心病。
扇貝新品種“渤海紅”
隨后,該品種便在山東、河北和遼寧等海灣扇貝主產區大規模安家落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渤海紅”在這三省海域的養殖面積已占據了半壁江山。此外,“渤海紅”還順海南下,“游”進福建和廣東等南方海域。2014年,它還遠渡重洋,在馬來西亞的婆羅洲成功扎根。
基于此,王春德入選中央電視臺第二屆“大地之子”年度農業科技人物。
一波三折,“渤海紅”在不可能中誕生
“渤海紅”的問世贏得了滿堂彩,但它的孕育與出生,卻著實讓王春德走過了一段“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經歷。
2004年,王春德在秘魯出差時,意外發現了“渤海紅”的上一代——秘魯紫扇貝,一種公認的優良養殖品種。一個想法立刻閃進他的腦海,把它引進國內,緩解海灣扇貝種質退化的問題。
一次次實驗,一次次失敗……2007年5月,終于有一批扇貝在中國的大地上成功著陸。
初來乍到的紫扇貝在青島繁殖得也異常成功。王春德迅速將育出的扇貝苗種進了大海。但隨后發生的事情,卻讓王春德完全傻眼了:紫扇貝剛到海里時生長還很正常,可等天熱了,開始大面積死亡。
原來,紫扇貝原生地秘魯與智利海域,常年水溫保持在8℃~20℃,而青島夏天氣溫最高達29℃,冬天最低至2℃左右。在青島海域直接養殖紫扇貝顯然是不現實的。
王春德陷入深思。經查閱文獻,他驚喜地發現紫扇貝竟然與我國大規模養殖的海灣扇貝是近親!笆遣皇强梢酝ㄟ^種間雜交對紫扇貝進行品種改良呢?”這樣一個獨具匠心的想法開始在王春德心中萌生。
不過,當真正開始雜交時,問題又來了。紫扇貝和海灣扇貝都是雌雄同體扇貝,而在之前的雜交都是在兩種雌雄異體的扇貝間進行,或者在雌雄同體的海灣扇貝的不同種群間進行種內雜交,而在兩種雌雄同體扇貝進行種間雜交在國際上還從來沒有成功過。
但王春德沒有輕易放棄。經過長期的細致觀察,他深入研究了兩種扇貝的排卵規律后,終于獲得了紫扇貝與海灣扇貝的受精卵,成功育成了完全的雜交子一代,開創了國際先河。
成功似乎近在咫尺,可就在王春德開足馬力準備盡快培育出大量的雜交扇貝苗種時,一個看起來幾乎不可逾越的難題又攔在了面前——雜交扇貝不育。
王春德明白,這其實也是生物界的正,F象,雜交后代往往雄性不育,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馬和驢雜交的后代——騾子通常都是不育。“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呀”,朝著這個例外,王春德開始了更大規模的實驗。
幸運又一次站在了王春德一邊。在大規模的產卵實驗中,他在顯微鏡下居然發現了一個正常發育的受精卵。“顯微鏡下發現這一個,就說明池子里肯定還有第二個、第三個……”
“渤海紅”就這樣如坐過山車般地誕生了。
一片癡心,一生只做一件事
“渤海紅”的成功繁育,讓王春德實現了許多水產育種人一輩子也沒實現的夢想。行里人都知道,育種需要不斷優中選優,一個良種從雜交到最終過審,需要至少十余年,稍一“走眼”便會前功盡棄。在身邊人紛紛向他祝賀時,王春德常常自我調侃道:“到目前為止,我也就只做了一件事!
屈指算來,從選擇做這件事開始,王春德已經傾注了幾十年的心血。
青島出生的王春德,對海邊人從事水產養殖的苦與累有著最深刻的感受。高考填報志愿時,他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國海洋大學,立志通過自己所學為海邊人做點事。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福綏在我國首次實現了海灣扇貝的成功引種,在我國北方海域形成了一個海灣扇貝養殖的新產業。
從大四那年與張福綏第一次見面,王春德就下定了決心,這輩子就養扇貝了。
大學畢業,他考取了張福綏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他選擇留在海洋所,在張福綏的課題組繼續從事貝類的研究工作。為了能更好地從事這一事業,1995年,他又考取了加拿大東海岸最著名的大學之一Dalhousie大學。
如今,王春德堅定地接過了導師張福綏的“接力棒”,當海灣扇貝種質嚴重退化,北方扇貝養殖不斷萎縮時,他勇敢地站了出來,創造性地完成了海灣扇貝的“升級換代”。
有人說,王春德的這一重大突破,將給扇貝養殖業帶來一場新的“革命”。但王春德總說,他才剛剛起步,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因為良種是水產養殖業的基礎,是水產養殖的第一環節。但沒有永遠不衰退的良種,育種家的工作也永遠沒有盡頭。
王春德帶領他的團隊仍然在路上,青農黑貝、青農金貝、紫墨雜交扇貝……他們正在努力為全國的扇貝養殖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新品種,努力讓雜交扇貝在各方面表現都更加優良,他們還要在新品種抗病上不懈探索……
一件事,一輩子,對王春德而言,他的希望總在下一個良種。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