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飯局改變了他的思路:“包工頭”轉型養起了澳洲龍蝦
發布時間:2016/5/30 11:03:37 來源:無錫日報 編輯:黃國姬
我來說兩句(1)
核心提示:萬余只澳洲龍蝦幼苗第一次來到無錫市錫山區的膠山之麓,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它們不但適應了這里的內陸環境,還健康成長并交配產籽。昨天,這家澳洲龍蝦養殖基地的“老板”俞亞清,帶著記者一邊參觀他的池塘,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萬余只澳洲龍蝦幼苗第一次來到無錫市錫山區的膠山之麓,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它們不但適應了這里的內陸環境,還健康成長并交配產籽。昨天,這家澳洲龍蝦養殖基地的“老板”俞亞清,帶著記者一邊參觀他的池塘,一邊講述龍蝦的“成長”之路。謀轉型,一個飯局改變了他的思路今年45歲的俞亞清,2年前還在廣東揭陽做“包工頭”,帶著幾十名工人承包了3公里長的一段高速公路工程。“做道橋工程常常在外地,想念家人不說,每年為了討要工程款就非常的費勁。”這個個子瘦小、在魚塘邊一年多下來就被曬得黝黑的錫北鎮涇西村農民說,就在2014年下半年的一天,道路工程臨近收尾,他跟廣東水產研究院的專家和揭陽一家水產養殖場老板錢先生一起吃飯,飯桌上聊到錢先生10多年前從臺灣引進的澳洲龍蝦,這種龍蝦原產于澳洲的淡水溪流中,無論是培育蝦種還是成蝦出售,都很受市場歡迎。俞亞清一下子就有了轉行做養殖龍蝦的想法。當晚,他就到錢先生的養殖場參觀,第二天趕回村里,找到村支部書記蘇憲忠說了打算,蘇書記聽后,當即拍板支持他的養殖試驗,泉山大橋畔那10畝空置了二三年的魚塘,就低價租給了他。他把跟了自己多年的工程隊解散了,拿出100多萬元,投入了這個對他來說十分陌生而又有趣的新產業。添動能,村干部給他鼓勁俞亞清不斷地向廣東“養殖專家”錢先生等人以電話、視頻和請來現場指導等方式,進行從“零”起步的學習。在試驗塘里,他把用10萬元買來的蝦苗投放進去,可是沒經驗的他怕養不活,心里忐忑。蘇憲忠知道后,就給他鼓勁。到去年11月份龍蝦成熟出塘,以20%多的成活率,他還是收獲了2000多公斤,以平均每公斤200元的價格出售,消息通過朋友圈傳遞出去,不到一周,來自周邊地區的朋友們就把他的“新產品”搶購一空,多數是當做稀奇的禮品買去送人的。村主任唐新宇幫他算了筆賬:龍蝦的平均畝產達到5萬元左右,而成本僅占四分之一左右,利潤率很高。“我原來心里沒底,但是村里全力以赴的支持,和不高的魚塘租金,一下子把我的積極性動員起來了。”俞亞清道出了他心里堅持干下去的“動能”,“池塘里安裝的智能水產監控系統,是一家物聯網公司作為試點讓我們免費用的,效果很好,能自動開啟增氧、增溫等設備,讓我們少操很多心。”據錫北鎮政府有關人士介紹,目前他們已經幫助這家養殖場向區、市、省等各級申報了高效漁業的扶持資金。補短板,初中生照樣能做大產業據了解,這種澳洲淡水龍蝦,多年前在錫山的東港一帶有人養殖過,但由于技術沒有掌握好,養殖工作很快停下來了。“我是初中生,可我想做大這個澳洲龍蝦產業。”俞亞清充滿信心地說,“缺乏相關知識,對市場不了解,都是我的‘短板’,所以要好好補補。”他養的這種龍蝦,在廣東市場每公斤340元左右,而去年首批龍蝦出塘時,他定價200元,擔心不好賣,就請開飯店的姐姐去上海銅川路水產市場進貨時打聽一下行情,結果發現沒有這種龍蝦出售,而且有不低的需求量。他的心放下來了。在池塘邊的小屋外墻上,貼著一系列的“養殖場環境衛生要求”、“禁用魚藥清單”、“無公害養殖管理制度”等,時刻提醒工人的行為規范。記者在“龍蝦育苗房”和“龍蝦幼兒園”兩個恒溫大棚里看到,正處繁殖季的“龍蝦媽媽”們正在產籽,而小如指甲蓋的龍蝦在南方引進的水葫蘆根須里躲著。“龍蝦大一些了,我們就讓它們從‘幼兒園’‘畢業’,放養到露天的池塘里,池塘里的水草,是從宿遷買來的‘苦草’,專門用于蝦類養殖。在這里,龍蝦每天吃的是帶魚,有病情的時候,用生物制劑來治療,決不用化學類藥劑。”俞亞清介紹說,目前,他已為龍蝦注冊了商標,而下一步,他將以培育幼苗為養殖業主體,今年計劃培育300萬尾。同時,他確定了“養殖場3年規劃”,3年后,擴大規模達150畝。在此前提下,無償接受愿意來學習養殖技術的人,“特別是養過蝦、蟹的養殖戶,其技術與龍蝦養殖相通,學起來很快。”俞亞清養殖澳洲龍蝦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附近的長安、東湖塘等地的養殖戶都來學習,浙江也有人開車長途奔波上門請教。“龍蝦從澳洲來到臺灣,從臺灣來到廣東,又從廣東來到了無錫,現在,我們將進一步支持這個養殖基地,要讓龍蝦走到更多的地方,成為漁業富民的新產業。”村主任唐新宇說。短評
創新創業需要工匠心公益心筆者在錫北鎮農村采訪時,聽到村里的干部和村民對這位經營者的評價,說他雖然文化程度低,但做事有一股子鉆勁,而用自己的資源來為別人服務,也很有熱情。筆者覺得,這家龍蝦養殖基地的意義,不僅在于它的經營者是從“包工頭”轉型的返鄉農民,更重要的是,這位僅初中文化的農民,在轉型創業的時候,不僅有鉆研精神,更有不吝惜、肯傳授、愿幫扶的公益精神。我們曾報道過的惠山區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型農場,錫山區的全省首家龍蝦養殖基地,濱湖區的集中成片“農家樂村莊”等等,都是以當地農民為主體進行的創新型農業建設,令人耳目一新。采訪發現,這些新產業的“當家人”和經營者,幾乎無一例外地有著一股子鉆勁,從農業、漁業生產到農副產品加工再到運輸、銷售等,每一個環節都進行極其認真和專業的研究,自己的知識“庫存”不足,就看書、上網,甚至不惜重金請專家。這是推動產業發展所必需的工匠精神。不鉆研、不懂行,就無法在行業內長期立足,這是筆者在采訪時聽到的這些現代農民們的共識。與此同時,他們轉型創業,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報效鄉親,而且報效的方式都一樣,就是和鄉親們一起共享產業,“龍蝦老板”俞亞清說,無償傳授龍蝦的養殖技術是應該的,沒有任何條件。而且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已經有村民從他那里得到了技術,開始“分享”他的快樂。這種“無條件”傳授的精神,不正是一種公益精神嗎?今年是“十三五”起步之年,國家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各行各業都出現了創新創業的榜樣。在無錫的城里鄉間,也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創業典型。但是,創新創業容易,而要產業長久,必須植入工匠心和公益心。只有肯鉆肯學,才能打造品牌;只有愿意分享,才能使創新創業的行為更有社會意義,才能使新品牌更有影響力和傳播力。(求新)
編輯:黃國姬 訪問人次:23246 關鍵字:
澳洲龍蝦,
池塘,
廣東,
工程,
農民,
,
殖場產業,
技術,
創新,
創業,
精神,
俞亞清,
,
>> 更多資訊進入水產新聞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評論列表 |
|
|
水產門戶網網友 2016/6/3 13:05:31 |
|
SB呀有那么貴的澳洲龍蝦 ,騙人的 大家認真分辨,澳洲龍蝦最多是幾十塊一斤,而且苗存在率很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