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來自浙江的陳佶跟隨眾多老鄉來到海南,進入了羅非魚養殖業。在羅非魚行業跌宕起伏的幾年里,他一直在文昌市馮坡鎮,細心經營著自己的羅非魚養殖事業。
雖然只有三年多的養殖經歷,陳佶(左)卻有自己的一套養殖經驗。
5月11日,此時的海南,氣溫已經變得比較高,記者來到他的養殖場時,陳佶在自己的魚塘巡查回來,“最近的天氣比較悶熱,我打算把每一餐的飼料投喂量降低一些,增加投喂次數,膨化飼料的比例增加一點。”雖然只有三年多的養殖經歷,陳佶現在已經對羅非魚比較熟悉。
海南的文昌是羅非魚主產區,這里位于海島的東北部,雖然氣候炎熱,但夏季不乏雨水。陳佶告訴記者,自己有接近60畝魚塘,分為一個標苗塘,三個成魚塘,他的養殖模式和大多數養殖戶接近,大致是兩年三造,中間有一造魚是越冬養殖。
由于地理氣候的因素,在海南養羅非魚,最重要的是應對高溫季節,水質的變化和病害防控。據介紹,陳佶的魚塘水源不算太好,主要靠積蓄雨水,水質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對此,他主要通過投料的方式來應對,天氣悶熱的時候,他適當減少每一餐的飼料投喂量,例如1萬斤魚,每天投喂3包膨化飼料(50斤裝),或者用1包顆粒飼料搭配2包膨化飼料。
陳佶告訴記者,他使用的飼料來自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翔泰”),按照一般計算方法,一包50斤裝的膨化料要出40斤魚,一包80斤的顆粒飼料要出50斤魚,就算比較理想。如果兩種飼料都有使用的話,在得到全年的出魚量之后,先設定一包膨化飼料長40斤魚,按照膨化飼料使用量,減去相應魚量之后,再計算剩下的顆粒飼料每一包能出多少魚。去年他按照這樣的算法,以他使用的翔泰604S顆粒飼料,每一包飼料可以出52斤魚左右,“這個數據是比較理想的,同時也證明了,翔泰的膨化料質量也是不錯的。”
翔泰技術人員介紹,陳佶雖然比較年輕,但他總是喜歡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摸索,來找到最合適的養殖方式。例如在高溫時期,他考慮到水質的問題,每次喂料的時候先投顆粒飼料,讓大部分魚都搶食之后,再投放膨化飼料,適當降低投料速度,仔細觀察魚的吃料情況,這樣既能夠不浪費飼料,又讓魚吃飽,還照顧到部分底層雜魚能夠吃到飼料,爭取效益最大化。還比如在標苗階段,他會仔細對比,什么階段使用破碎料,從什么時候開始改變更大粒徑飼料,以達到最高的養殖效率。
除了改進投料技巧,陳佶對水質的管理也很到位。“每個月一次的調水、底改,幾乎是必須的工作”,他解釋說,由于自己魚塘的水源不理想,調水的工作很重要,固定使用菌類產品,如果遇到有個別死魚,還要及時進行消毒,遇到臺風天氣的時候,只要不漫塘就是比較好的,一來補充很多水量,二來適當降溫對防病有好處,不過有時會帶來寄生蟲等問題,在臺風過后還要注意觀察水質和魚的變化,做好增氧工作。“總之一句話,這幾口魚塘是自己的生意,值得花費全部的心思去打理。”陳佶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