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9月,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間。近期,筆者在走訪斗門海水魚養戶的過程中了解到,進入到高溫季節以來,不管是海鱸,黃花(美國紅魚),還是盲曹(尖吻鱸),立魚(黃鰭鯛),都出現了部分魚塘大量死魚的情況……和往年相比,常見的諾卡氏菌,虹彩病毒等的騷擾有過之而無不及,養戶也是談之色變。病害發生的原因是什么?養殖戶該如何應對?本文將一一解析。
據悉,近幾年,高溫期海水魚死魚呈現逐年更加嚴重的趨勢。
海鱸:海鱸舊魚一般感染諾卡氏的情況較多,魚塘每天死魚普遍在一兩百斤以上;海鱸仔感染諾卡氏及虹彩病毒均有發現,感染的海鱸仔魚塘每天死魚輕則幾十上百尾,重則一兩千尾,感染虹彩病毒的海鱸仔相對于感染諾卡氏菌的海鱸仔更難治療,更難斷尾;
黃花魚:黃花苗期隨苗種攜帶而發生的虹彩病毒病基本上會導致魚苗損失殆盡而排塘。高溫養殖過程中則以肝膽腸道疾病為主,死魚數量也是相當驚人;
據斗門養殖微信公眾號報道,7月黃花嚴重死魚情況,有的魚塘死魚嚴重到不得不賣魚,最少死魚過千斤/塘,主要表現為無故大量死魚、魚死前有在水面狂飆現象,目前部分已經送樣去檢測看是否高溫下虹彩病毒引起;
盲曹魚:盲曹1-3兩階段的爛身腸炎發病死魚較常見。
立魚:立魚的爛身腸炎及無癥狀的虹彩病毒感染在高溫季節也較為普遍,嚴重時的死魚及損失情況著實令人心痛。
| 發病原因分析 |
1.天氣情況:進入7月份以后,華南地區進入高溫季節,氣溫高達35攝氏度以上,表層水溫也達到30攝氏度以上。同時,天氣多變,臺風天,白撞雨比較常見,晝夜溫差大,對池塘水質管理、投喂管理、疾病防控產生極大影響;
2. 水質、底質情況:進入投喂高峰期,投喂量大,底質惡化加速,氨氮、亞鹽常嚴重超標。加之臺風天,白撞雨的影響,容易導致上下水體對流加劇,魚塘泛底,溶氧降低,也使大量藻相弱的塘變為了濁水塘,水質懸浮物多,透明度低,藻相差,溶氧較差,增加了寄生蟲和病原菌繁殖的條件;
3.魚體情況:30℃的水溫相對來說比較適合海水魚類的生長,因為水溫越高,魚消化道內食物的排空速度越快,攝食就越多。但是,溫度過高又會對魚類造成消極的影響,當水溫在33℃以上,很多魚類會出現食欲減退,生長緩慢等應激狀況。同時,高溫期高投喂及水質底質的惡化會造成魚體機體器官損傷和免疫系統的應激。通常在較緩和的應激源作用下,魚類可通過調節機體代謝和生理機能來逐步適應,但如果應激源過強或者時間較長,魚體就會因為能耗過大,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為水體中某些病原生物對宿主的侵襲創造有利條件,最終引起疾病感染。
4.病原情況:高溫期,適宜的水溫,充足的營養給有害病原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特別是水質,底質差,有機質含量高的池塘,更是細菌的溫床。當魚體體質弱或者被寄生蟲咬開傷口時,病原往往就有了侵入的機會,雨水及換水操作加劇了病原的傳播和交叉感染。
| 常見病原病癥分析 |
據海龍鱸魚技術團隊多年經驗累積,下面介紹幾種斗門海水魚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病原及病害:
1.諾卡氏菌病:諾卡氏菌:革蘭氏陽性,發育溫度范圍12~32℃,最適溫度25~28℃。此病在海鱸養殖中較為常見。病魚黑身,肝臟,脾臟表面一般有白色米粒狀結點,在其他內臟器官或腮部也可能出現。此外,有時病魚吻部潰爛,肌肉伴隨有膿瘡或者體表有點狀出血癥狀。
2.細菌性腸炎:嗜水氣單胞菌:革蘭氏陰性,發育溫度范圍14~40.5℃,最適溫度28~30℃。常見各海水魚品種均易發生,病魚不攝食,肛門紅腫或外突,用手輕按腹部,有膿狀液體流出,肉眼可見腸壁充血發炎,腸壁彈性差易斷,有較多淡黃色液體。
3.鏈球菌病:鏈球菌:革蘭氏陽性,最適溫度37℃。此病在黃花,立魚中較為常見。病魚游動緩慢或靜止于水底,有時旋轉游泳,臨死時有的伴有間斷性狂游。魚體體色發黑,鰓貧血,眼球充血、腫大、凸出,肛門紅腫,肝臟腫大,出血或褪色,腹腔常有積水。
4.虹彩病毒病:主要以病毒性紅細胞壞死病為主,該病病原為一種病毒,病毒粒子為20面體,屬于DNA病毒,虹彩病毒科。常見各海水魚品種均有發現。該病毒主要感染魚類血液的紅細胞,引起紅細胞病變,形態的變化以及功能的喪失,病魚對于水體中溶氧不足,氨氮、硫化氫等其他有害因子變得非常敏感,且容易繼發性感染細菌病導致死亡。易感類群主要為海水魚類,幼魚對該病的感染性大于成魚。病魚黑身,無力的游在水面,外表癥狀不明顯,魚鰓及內臟為蒼白色,脾臟腫大。
| 防治措施及建議 |
1.預防措施:我們改變不了天氣,但是我們可以改善我們的魚塘管理。水質底質,魚體體質,外界病原都是可以防控和改善的,當其中兩到三個方面沒有做到位時,就可能給了病害可趁之機。
1.1水質底質:定期使用海聯科底倍康(海水魚5畝水體/包,氧分低的塘添加3202或粒粒氧)調水改底,可有效分解塘底有機物,堿化塘底,降低了塘底化學耗氧量(COD),減輕氧債,有效降低和控制魚塘氨氮、亞鹽,保持水質穩定。
1.2魚體體質:根據養殖節奏,在疾病高峰期提前10天開始內服效果較好。內服增強魚體體質,提高魚體抗病力,可助力魚群更安全的度過疾病高發期。苗期建議使用“海聯科3103+海聯科3505”進行拌料內服。開始投喂2#料后,可使用肝腸利健(已推出2#,4#,6#)直接便捷的投喂,建議內服劑量:中小魚2-3萬斤魚每天喂一包,中成魚4-5萬斤魚每天喂一包,連續內服5-7天為一個療程。
1.3外界病原:定期及雨后天晴時使用海聯科二氧化氯(2畝水體/包)消毒殺菌,二氧化氯消毒后24小時建議補充一次底倍康(海水魚5畝水體/包),利用二氧化氯殺菌,底倍康中有益微生物占位,可提高消毒抑菌效率(實驗數據證明,組合使用后,塘底總菌數降低74%)。定期使用(15-20天一次)可減少換水次數,降低病原引入風險。
2.治療措施:
2.1藥敏試驗:為提高海水魚疾病治療的有效性和成功率,海龍公司在斗門海水魚市場配置了專業化的藥敏實驗室,可快速精確的篩選出針對魚病有效的抗生素,幫助客戶及時把握用藥時機,有效應對魚病,減少損失。建議發生魚病的魚塘先進行藥敏實驗,確定最有效的抗生素,可大大提高治療功效。
2.2綜合措施:魚病的治療往往不是單一方面的處理就可以解決問題,從改良水質,增強體質,殺滅病原三管齊下才更能事半功倍。一般的細菌感染,通過調水改底和消毒殺菌改良水體環境后,配合有效的內服,能夠控制。但對于虹彩病毒感染,目前暫無有效的藥物,一般通過停料控料,調節改良水質環境來等待好轉。
3.應對誤區:
3.1盲目換水:在魚塘氨氮,亞鹽嚴重超標導致魚體中毒時,少量多次換水可以緩解中毒癥狀,但一次性抽換大量新水可能會引起更大的應激死亡。黃花等配合抽加咸水時,由于地下水氨氮,重金屬常超標,需要注意解毒。
3.2盲目用藥:在不清楚魚病致病病原的情況下,病急亂投醫,胡亂使用抗生素,結果常常是使用了很多藥而又不見有效果,加重了成本又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造成更嚴重的損失。少數個別養戶違規使用禁藥導致藥殘,出口檢測難通過。
3.3慌亂處理:對于水質底質較差的魚塘,首先應調節好水質底質環境,做好解毒抗應激的預處理后之后,再進行消毒殺菌,避免直接消毒殺菌對于已經處于虛弱狀態的魚體造成再次傷害,引起更大的損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