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建芳研究員在淮安天參公司養殖基地指導異育銀鯽“中科3號”親本鑒定
“破解生殖奧秘,揭示病疫玄妙,漁業護平湖。”該詩句出自桂建芳寫的《水調歌頭·水經新注》,也是他工作的真實寫照。在昨日召開的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獲“突出貢獻獎”,并獲得100萬元獎金。
人人都能吃上魚的夢想
生在長在千湖之省的湖北,而且學習和從事魚類育種研究的桂建芳,心里孕育著一個夢想——通過自己的研究,讓更多的中國人吃上鮮美的魚。他真的做到了。在湖北人餐桌上已是司空見慣的喜頭魚(即鯽魚),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推廣養殖,就得益于桂建芳對于銀鯽的專研,選育出鯽魚新品種——異育銀鯽“中科3號”。
異育銀鯽“中科3號”由于具有優良養殖性狀,作為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推介的第一個水產新品種和農業部近五年來推介的漁業主導品種之一,從2009年開始,陸續向全國大部分地區推廣,現已游向全國,增產幅度20%以上,2010至2014年五年間共新增利潤百多億元,取得了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目前,在主要的漁產區,異育銀鯽“中科3號”的占有率達到70%。
這些數據,可能普通百姓感受不深,但發生在我們餐桌上的實際變化,是真真切切的。桂建芳回憶,30年前,月工資60塊就已經算是高收入的年代,當時市面上的大鯽魚賣8到10元每斤,顯然對于一般家庭來說是種奢侈,而現在市場上鯽魚更大,但依舊是那個價,幾乎所有家庭都能消費得起。
二十載科研不輟育出銀鯽新品種
人人能有魚吃,吃得起,這其中,產量是很重要的制約因素。水產遺傳育種技術的發展和水產新品種的培育,是養殖可持續、產量提升的首要因素之一。不但有魚吃,而且要吃好魚,也跟新品種的培育息息相關的。
從1985年起,29歲的桂建芳開始專注研究銀鯽,在全國大江、大河、大湖50多個樣點調研取樣,取樣四五千條,用分子標記進行遺傳評價,不辭辛苦,任勞任怨。
桂建芳原創銀鯽育種技術路線,利用銀鯽特有的生殖方式,培育出由雄核發育產生的異育銀鯽“中科3號”,2008年獲得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頒發的水產新品種證書。這一銀鯽新品種跟普通鯽魚相比,不僅吃起來口感好,而且生長速度平均快20%,出肉率高6%,遺傳性狀穩定;整條魚呈瘦長形,體型更好看;加上魚鱗不易脫落,售賣時賣相也好。
桂建芳培育出“中科3號”銀鯽,不單單是開發了一個鯽魚新品種,更重要的是桂建芳通過研究魚類性別形成的遺傳機制及其雌雄差異的遺傳標記,還開拓出一條X和Y染色體連鎖標記輔助的全雄魚培育技術路線,開創了魚類性控育種的一種新思路。在長期研究工作中,桂建芳共獲授權發明專利10項,出版專著和研究生教材7部,多項研究成果分別榮獲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1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和中國科學院2014年科技促進發展獎一等獎等。
研究新品種解決了發展問題,更要思長遠,解決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作為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前兩屆主任,桂建芳在其創作的《水調歌頭·水經新注》中還寫到,“既飲健康水,又食改良魚。江河湖海蒼茫,踏浪好心舒。不管豚魚蝦蟹,無論草蟲菌藻,何者是多余……添植被,鋪濕地,展藍圖。六湖一脈環繞,碧水還通途……”形象展現了解決淡水養殖與水環境保護這一矛盾問題的新型漁業模式,通過技術集成形成以水生植物恢復和重建為核心的城市水體生態修復技術,為最終解決我國受損淡水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技術難題奠定了基礎。
桂建芳說,技術性研究很重要,同時基礎性研究是基礎,更重要,更不容忽視,但無論是從事基礎性研究還是技術性研究,重要的是把知識融會貫通,解決實際問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