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王”徐筱初撐著一只竹筏,在蝦塘里干活。
徐家父子創辦的水產開發養殖基地。
養殖64年
11月12日中午,細雨,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記者來到溫嶺城南殿嘴頭塘徐筱初的養殖場。
養殖場分散著三口蝦塘,數只竹筏浮在水面。其中一口塘面積較大,占地8.2畝,養有縊蟶、蝦、青蛤、泥蚶和青蟹。另外兩口塘,起著水產育苗配套和養殖的作用。
在較大的那口塘上面,建有兩間小矮屋,擺設十分簡陋。徐筱初依水而居,一年里將近半年,獨自一人住在小矮屋中。
此時,他正坐在水岸邊,忙著整理地籠。地籠材質為塑料纖維,兩側有很多入口,內部構造比較復雜,魚蝦進去后就很難出來。它有許多個節,相互連通。因為作業時沉入泥底,故而取名“地籠”。
徐筱初耐心等待黃昏的到來。時間一到,他將整理好的四只地籠,全部放入水中,用來捕蝦。
“只要半小時,躲在泥中的蝦就會游進地籠。最多時,我一次捉了109斤,完全不愁賣,夜里小販會上門收購!毙祗愠鯓泛呛堑卣f。
今年77歲的徐筱初,自13歲開始在海里養縊蟶,至今已有64年。
少年時,他在溫嶺黃灣養殖,但凡遇到難題,就向村鄰長者請教。
那時候,溫嶺縊蟶產量大于當地市場需求,遇上銷路不好的年頭,漁民們就得去外地售賣。他們把縊蟶湊到同一條船上,總量大約4噸,從黃灣港出發,到溫州碼頭停泊。卸貨后,他們挑著去菜場賣?O蟶在溫嶺當地賣2角/公斤,到溫州后能賣4角/公斤。
之后,除了養殖縊蟶,徐筱初開始著手泥蚶、青蟹和蝦等混養,規模越辦越大。風里來浪里去,入行久了,徐筱初漸漸成了行家里手,被漁民稱為“海龍王”。
別看徐筱初大字不識幾個,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他掌握了“青蟹抱卵技術”。該技術屬國內領先,在當地被人們廣為傳頌。
三代接力
在養殖場附近的國家級青蟹苗種場生產車間內,徐筱初的兒子徐禮明,用塑料杯不時舀起縊蟶苗觀察。
“今年苗種質量很好,出苗率也較高,但還是供不應求,F在培育最后一批縊蟶苗,快好了,可滿足養殖戶對苗種的不同需求!毙於Y明興奮地說。
徐禮明和妻子倪海萍接力父親育苗,至今20年。
徐禮明15歲時,曾隨父親學養縊蟶。從黃灣家里到海邊的養殖場,有4公里路程。有時,他一天要往返好幾趟,兩只腳走得紅腫,連鞋都穿不進去,只能趿著拖鞋走。
寒冬臘月,海風凜冽,在灘涂上作業非常辛苦。徐禮明在泥涂里采捕縊蟶,還要萬分小心,否則,鋒利的蟶殼會刺破他的手,鮮血直流。采捕結束,挑著兩大竹籃沉甸甸的縊蟶,在沒過膝蓋的淤泥里行進,也是非常吃力的活。
1996年,在北京經商的徐禮明返鄉了。他與父親在國內率先展開鋸緣青蟹全人工苗種培育,并創辦了龍王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他們加大科技投入,擴大育苗設備,一躍成為溫嶺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育苗廠家。
徐禮明的兒子,今年21歲的徐成浩,也加入了這支隊伍。
“1996年第一年育苗,因為受技術限制,我們只培育成功20多斤泥蚶苗。但是,有人愿出86萬元的高價收購。當時,我們把賺到的錢分了一半給寧波的技術人員。同年,我和妻子去寧波大學水產系進修;貜S后,泥蚶苗、青蛤苗、縊蟶苗、文蛤苗和雜色蛤苗,我們都學著育。我們培養的苗種,除銷售臺州本地市場外,還銷往溫州等地。皺肋文蛤苗種還曾經賣到越南。平時,我們會剩下一小部分苗種,投放在自家養殖塘,收獲后一年四季都可以賣!毙於Y明說。
水產育苗是辛苦活,也存在較大的風險。一次,他們因投餌過多,導致養殖池水質惡化,大部分苗種浮在水面。當夜,徐禮明一家人及員工,團團圍在水池旁,忙得不可開交。
為了減輕損失,他們把水池內受污染的水全部更換。從夜里10點直到次日天光穿透苗種場的窗,他們才干完所有的活,安心回家腄覺。
那一次水質惡化,徐禮明直接經濟損失10多萬元。
徐禮明說,水產養殖和育苗都是技術活,技術改進沒有終點,他們會繼續研究更加科學、環保、高效的養殖模式。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