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大道與天橋路的交匯處,一尾奇魚騰云而起,栩栩如生,成為“南方油城”的城市新標志。這是一條羅非魚,它的“騰飛跨越”象征著茂名市羅非魚產業的蓬勃發展,也讓人想起蜚聲行業的“羅非魚大王”——李瑞偉。
初見李瑞偉是在今年4月的一個傍晚:一身防水工服沾滿淤泥,左手提著滿桶魚糧,右手頗有節律地掏出飼料,向塘面掄出道道弧線。聊起工作,年近花甲的“大王”不掩自信:“養魚半輩子,我最驕傲的就是把心里的藍圖一干到底,讓‘農民’變成令人羨慕的職業。”
在李瑞偉只有5歲時,他的父親已成為中國第一批羅非魚養殖人,每天帶著他喂魚、抓魚,讓其伴魚成長,終以漁為業。日復一日,他在“面朝塘水背朝天”的工作中把自己熬成了“黑人”,卻也漸漸發現傳統育種模式遭遇“瓶頸”。于是,這位農民兒子收拾好“門面”,自費走入江蘇無錫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課堂,“我覺得根本上,需要從育種改良入手,采用高科技手段更新換代。”有了知識武裝,李瑞偉毅然決定挑戰選育魚苗的難關,朝向“羅非夢”進發。
篳路藍縷,夢想只能開始于一間油毯紙棚和一個小魚塘。他請教專家、招攬人才,千方百計引進國外優質親本;他日以繼夜地進行雜交實驗,輾轉在塘中換位篩選,努力培育出最適合國內生產的新魚種;他翻閱資料,研究文獻,尚未遲暮便已戴上了老花眼鏡……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三十年櫛風沐雨,簡陋的小漁場已發展成國內最大的羅非魚種苗生產基地,還通過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合作,建立起第一個與工程院院士、羅非魚首席科學家共同合作的研究團隊,致力于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的研究開發。而農民“漁工”李瑞偉也成功轉型為育種養殖專家,合作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和市級科研項目40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30多項。他的羅非魚種苗和成魚均獲評“廣東省名牌產品”,帶領羅非魚養殖業積極融入農業現代化大潮,為茂名市成為“中國羅非魚之都”作出重要貢獻。
2005年,圓夢“羅非”的李瑞偉被光榮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在接過獎狀的時候,我意識到羅非魚產業已達到推廣養殖條件,應該讓更多農民分享它帶來的經濟效益。”于是多年來,他堅持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親自走村串縣、開展培訓,推廣和普及羅非魚養殖技術,帶動成千上萬農民投入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致富道路之中;他還不吝愛心,捐修道路、資助貧戶,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逢年過節,他的漁場都會迎來大批村民,那些熱鬧而質樸的寒暄里,透露著對幸福的期許及誠摯的感激。
身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李瑞偉已不再僅僅關注羅非魚,國家供給側改革、農業現代化支持政策讓他激動不已:“農業傳統業態正迭代升級,需要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他狠狠吸了一口空氣中的魚腥:“農業是根啊,以后城里人都會爭著做農民!”言罷,他再次提桶走向塘邊,投入重復了全天的工作。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