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蝦米能成就什么?一份美味?一個網絡流行語?——“皮皮蝦我們走”。還有新的可能:成為身家十余億元的“蝦王”。
近日,金融界網站《創富記》欄目一行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一間會議室里見到了國聯水產董事長李忠。與曾出現在媒體筆下和公眾面前的那個愛闖愛拼的斗士形象不同,李忠一身黑衣,沉穩而平和。直到用那標準的粵腔談起他的“漁民”生涯,神情才變得眉飛色舞起來。
做不了包工頭但做成小蝦販
李忠說,我做水產做了三十一年,三十一年我只專注于這一件事。我本身也是漁民,雖然到底是第幾代漁民我還不知道,但是我很確定我是漁民,從事漁業。
時光回溯到1968年,李忠出生于廣東湛江南三島的一個小漁村,那里的人靠海吃海,以漁業為生,代代相傳。誰也未曾想到,漁業這一古老的行當,能在三十余年后成就一家上市公司。
1984年,年僅16歲的李忠因為一件校服引發了輟學打拼的念頭。談及于此,李忠笑言:“全班同學都有校服就我沒有,那時就把我的自尊心刷走了。那次后,我就選擇了輟學。”
不過,李忠的“漁民”生涯并沒有就此開始,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泥水工。原因是當時他的父親告訴他,現在最有錢的,第一是包工頭,第二就是做大蝦的。“我干了不到兩年的泥水工,發現自己做不來包工頭。所以我干脆轉做大蝦,從那開始就一做不可收拾。”那是1986年,李忠18歲。
從小蝦販的營生做起,收購漁民的對蝦再拿到碼頭去賣,每斤可以賺幾元的差價,就這樣,短短兩年間,李忠就把他的對蝦生意做到了澳門和香港,也因此結識了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那個人。
“他是香港新華集團的老總蔡繼有,也是做水產生意的,是我們這行的老前輩。現在他已經過世了。”提到自己的偶像蔡繼有先生,李忠有些感慨。“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六十多歲了,當時我是他最小的一個供應商。”李忠結識蔡繼有時,只知道蔡老是一位很厲害的大老板,但并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財富。直到后來,李忠無意間在一本雜志里看到有關蔡繼有的訪談文章,講他創辦的企業和他的處世為人。其中提到,僅在1989年時,蔡繼有的身家已經達到三十多億港幣。
“我當時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就很震撼。你要知道,蔡繼有老先生當年也是踩著單車在澳門賣蝦蟹這樣發家的。我從沒想過,一個‘蝦’的生意,竟然也能做到那么大。”在蔡繼有身上,李忠不僅看到了個人的希望,也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希望。也因此,在那個本該想著玩樂和談情說愛的年紀,二十歲的李忠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標。
此后三十余年間,從一個小作坊到一家工廠,從構筑起種苗、飼料、養殖、加工及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再到闖入資本市場,李忠用三十一年只做了一件事:用心做蝦。
四個驅動打造水產王國
2001年,湛江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7年,國聯水產年銷售額超20億元,其中對蝦出口美國占中國對蝦出口美國市場總額的40%,位居國內同行首位。截至4月18日,國聯水產市值已達六十余億。
十六年的迅猛發展,李忠用四個驅動階段進行了劃分。
第一階段是創業驅動。“這一階段就是靠拼,靠闖。”2001年至2003年間,國聯水產剛剛成立,蝦生意雖然做大了,但往哪個方向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李忠心里還沒那么有譜。在公司初步將客戶群鎖定為外銷客戶后,2002年,李忠赴美參加了全球最著名的波士頓水產展會。
“當時去是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那是我第一次去美國,當時沒有概念,沒有想到美國是這樣的,更沒想到水產品的市場有這么大。”這次赴美成為了李忠所有規劃、所有設想的起點。他樹立起自己新的奮斗目標——將國聯打造為全球一流的健康水產品供應商。
從波士頓水產展出來,李忠拿著地圖冊和計算器奔走在波士頓的唐人街和中餐館,挨家挨戶推銷國聯水產的產品。也就在那一年,國聯水產出口銷售額從2001年的62萬美元飆升至2002年的1500萬美元,一躍成為中國出口對蝦企業第四名。
第二階段是2004年至2007年,李忠將其稱之為“機會驅動階段”。“這個機會就是反傾銷成功,當年對美的第一場官司,打響了國聯水產的第一槍。”李忠如是形容。
2003年,國聯水產的銷售額超過3000萬美元,95%依賴外銷,美國市場更是重中之重。然而2003年12月31號接到的一紙訴狀,如同當頭大棒讓李忠有點發懵。美國南部蝦業聯盟向美國商務部提出對中國等六國進口蝦反傾銷調查的申訴,2004年2月1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建議對原產于中國等6個國家的冷凍和罐裝暖水蝦征收高額反傾銷稅。而國聯水產作為被強制調查對象,如應訴成功將獲得單獨關稅稅率;若是失敗了,不僅僅是國聯水產,未被指定強制調查的公司也必須接受四家強制調查企業的平均稅率。
對于當時的形勢,李忠打了個比方:“就好像是我們在樓上,樓上著火了,到底是跳下去,還是等人來救。我們跳下去,是找死,我們不跳,就等死。那我選擇跳下去。”既然只能面對,那么就只有積極去應訴,才可能會有好的結果。當然,最后的結果是:國聯水產成為這起官司中亞洲唯一一家零關稅企業。
贏得反傾銷官司的艱辛自不必說,回報也是豐厚的。“零關稅”判決后,國聯水產的海外訂單立即如雪片飛來。2004年,李忠開始謀劃產業鏈布局,至2007年基本完成了國聯對蝦產業鏈的建設。
第三階段是資本驅動。2008年,國聯水產開始IPO之路,直至2010年正式登陸A股市場。談及此,李忠坦言:“當你的產業做到一定體量的時候,必須要通過金融來推動其他的包括技術、品牌、渠道、橫向并購等等方面的這些東西,實現產融結合。通過資本的杠桿來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這是肯定要有的。”李忠直言,在前期階段,他更擅長的是實體產業的經營,在金融和資本知識方面還有所欠缺。這也正是其來就讀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的原因。
對于一家企業而言,進入資本市場是一把雙刃劍。國聯水產上市以來,也曾因流言蜚語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股價遭遇了震蕩。然而,對于此,李忠始終認為,把業績做出來最重要,要務實,不做概念,不跟風。“作為一個實業企業家,如果沒有產業情懷,你永遠做不好。”李忠直言不諱,“我們上市以后做了那么多事情,有些并沒有達到預期,為什么?太浮了。這個聽聽,那個聽聽,最終你還是要回歸到原點來,回到你的實體里來。實事求是,點點滴滴,認認真真把它做出來,才是至關重要。”
李忠笑著說,用一個新潮的詞語,這就是要尊崇工匠精神。
第四階段,也正是國聯水產當前所處的技術驅動階段。在李忠看來,目前國聯水產的發展結構是一個橄欖型的結構。說到這里,李忠站起身來,在面前的白板上畫出了示意圖。“我們通過機會、資本等因素的驅動,在中游領域加工產業方面做到了最大。但在上游核心養殖、動保技術和稀缺性漁業資源方面,下游的渠道和品牌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我們需要轉型。”
以內外生增長的方式將生物工程、物聯網、大數據等方面的前沿技術嫁接到對蝦產業這個相對傳統的領域,讓國聯的產業布局向啞鈴型企業的方向轉變,借助技術,把中游做強,兩頭做大。這是李忠下一步的計劃,他將這稱為自己的二次創業。
財富即責任
從18歲至49歲,李忠的大半輩子都在創和拼中度過。他曾經表示:“蝦占據了我生命中的80%,國聯則占據了我生命的90%。”那剩余的部分呢?他說,留給家人。
“創業這么多年,我幾乎沒有在任何一個城市停留超過七八天,一直在奔波,我很享受創業的艱辛和快樂。唯一感覺慚愧的就是對于家庭,沒能好好陪伴我的小孩成長。”說到孩子,李忠的語速放緩,表情變得柔和起來。“我最期望的就是能夠陪家人住上十天二十天。”
李忠的大女兒已經工作了,是國聯水產電商的董事長,也是他的董事長助理。李忠笑道:“但是她也沒管我的事情,她很獨立,很有創新精神,也有第一代人的奮斗精神。”
在如今的企業家群體中,企業家二代群體是個獨特的存在。李忠不贊同“富二代”這個詞語:“你覺得,富二代這個詞到底是貶義詞還是褒義詞?”在他看來,企業家二代比普通老百姓家庭的小孩思考的東西更多,因為他更多的不是為了溫飽或者物質層面上的東西,他更多的是要有感恩的精神、感恩的心態。財富也意味著責任。
對于自己的孩子,李忠很有信心。“她接不接班是另外一回事,我認為她有能力做得更好,因為她在這個平臺上,能夠展示她的能力和才華。她又接受過高等教育,她的層面不一樣,視野不一樣,格局也不一樣,有這么多不一樣,肯定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成績和成就。”
而對于自己,李忠卻不知怎么評價,“我的正能量肯定是高于我的負能量的。”對于外界的評價和定義,李忠不是特別在意。他認為,他所做的一切不是給公眾看的,而是因為這件事是正確的,有正能量的,因而赴以全力去做。至于愛闖愛拼這些加諸于身的詞語,李忠覺得這是第一代企業家的共同特性,都是靠艱苦奮斗起來的。
采訪的最后,李忠對于新生代創業者給出了自己樸實的建議:要正確樹立人生目標,有理想,有夢想,赴以全力,牢記艱苦奮斗的精神,實現更大的財富,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