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海洋事務和漁業部通過其在Jepara的中央淡水水產養殖研究所,計劃向該國的蝦農推薦養殖墨吉對蝦(Penaeusmerguiensis),當地人也稱墨吉對蝦為香蕉蝦(bananashrimp),目前已經進行兩年的養殖實驗。
墨吉對蝦在東南亞各地農場都有養殖,它是一種體色呈“白色”蝦,因為它環境耐受性較強,可以高密度養殖,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野生墨吉對蝦分布于印度洋的阿曼到澳大利亞西部,菲律賓到印度尼西亞的沿海以及澳大利亞東部,在整個范圍內,尤其是以澳大利亞捕獲量最大。
墨吉對蝦(Penaeusmerguiensis)
印度尼西亞水產養殖總監SlametSoebjakto表示,墨吉對蝦是印度尼西亞的原始蝦類,印度尼西亞群島的野生墨吉對蝦即可以作為種蝦使用,“墨吉對蝦生長較快,比其他品種需要更少的飼料,而且是抗病的,我們正在加強這一物種的開發,”他說到,“這種蝦已具備開發的巨大潛力,讓我們再等一年,希望能大批生產!
據外媒報道,印度尼西亞已將黑吉對蝦作為國家蝦業的新潛力。墨吉對蝦養殖周期較斑節對蝦短,在6個月內可養至30-40克重量。墨吉對蝦備受消費者喜愛,出口市場前景廣闊,在價格方面,在印度尼西亞,30頭的蝦售價達到每斤40元,比南美白對蝦更高,這將是填補出口市場需求的一個新的機會。
目前,印度尼西亞對南美白對蝦的依存度非常高,雖然也面臨病害的威脅,但是政府水產部門官員表示墨吉對蝦不會完全替代南美白對蝦,兩者只是互補性的,但對于印度尼西亞來說,墨吉對蝦將是一個新的突破,但是目前還有很多技術細節需要摸索。
世界水產養殖刊登了一篇2001年12月發表的文章,文章回顧了墨吉對蝦作為養殖品種的前景:
與斑節對蝦相比,野生捕撈的墨吉對蝦親本更便宜。每尾雌蝦每次產卵10-20萬,相對較低,但是親蝦的價格低,補償了部分成本。其幼體和蝦苗更容易轉化為用人工制備的飼料,更重要的是,親蝦自然成熟,自然產卵。
墨吉對蝦的優點:蝦苗飼養容易,能在粗放和半密集的池塘中生長良好,耐受廣泛的鹽度和溫度,抗病力較強,蛋白質需求低,規格整齊,味道鮮美。
缺點:生長速度緩慢,生物學和養殖相關的信息有限,密集型池塘存活率低(未經研究證實),在收獲后極易死亡,影響活蝦銷售;目前還沒有該品種的商業飼料。
實際上,澳大利亞也鼓勵昆士蘭州東南部的蝦農在池塘中養殖墨吉對蝦,目前來看效果良好,每公頃產量為5噸(相當于畝產0.33噸),池塘飼養的蝦苗在5個月內成功地養到市場規格。觀察表明,墨吉對蝦在富含碎屑和藻類的水泥池或土池中生長得更快。
Seafarms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蝦類養殖場,位于昆士蘭州北部,目前,這個養殖場養殖有墨吉對蝦。
Seafarms養殖場
墨吉對蝦簡介
墨吉對蝦拉丁學名Penaeusmerguiensis,聯合國糧農組織通稱:香蕉蝦(bananashrimp) 。分布甚廣,在南半球自東非至澳大利亞;在北半球東南亞及印度洋;在我國廣東、海南及廣西沿海均有分布。
墨吉對蝦體淡棕黃色,透明甲殼較薄。額角上緣8-9齒,下緣4-5齒。額角基部很高,側視呈三角形。額角后脊伸至頭胸甲后緣附近,無中央溝。第一觸角鞭與頭胸甲大致等長。雌交接器前片頂端疣突相當大,約為納精器的3/7。性成熟的蝦雌大于雄。 產卵群體體長范圍為130-190毫米,體重25-80克。大者體長200毫米,體重100克。
墨吉對蝦是沿岸淺海暖水性種類,生活水深一般為10-15m以內,水深20m以外海區很少發現,多棲息在泥沙或沙的海底。在仔蝦階段這兩種蝦常大量集中于河口或內灣,隨著生長,移到較深的水域生活。據南海水產研究所放流試驗表明,墨吉對蝦沒有長距離的洄游,只有在本蝦場范圍內小規模的移動,冬季移到較深的水域過科,這與南海水溫季節差小有關。該蝦對鹽度要求較高,最適鹽度為20-30‰,低于5‰或高于40‰均可導致死亡。雖因暖水性蝦類,但適溫范圍較窄,既不耐低溫也不耐高溫。水溫34℃以上引起死亡。不適于在混濁、透明度較小的水域條件下生活。(來自百度)
墨吉對蝦在中國
1974年,湛江開始試養本地的長毛對蝦、墨吉對蝦,苗種采捕自天然海區。1980年,這兩個品種的蝦苗可成功進行人工繁育,當年培育蝦苗208萬尾,養殖對蝦7.27公頃,平均公頃產蝦1260公斤。1987年湛江建造蝦苗場20個,育苗水體22640m3,最高年育苗量達38.43億尾,其中這兩個品種育苗量36.7億尾,占95%以上,其他品種如中國對蝦等約占4%。長毛對蝦、墨吉對蝦個體大,肉質和味道好,屬于廣溫廣鹽性品種,但因其養殖生長速度慢,產量低,周期長,成本高,一直沒有發展起來,逐漸被其它品種所替代。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