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異育銀鯽養殖中,養殖戶最怕出現孢子蟲病,因為治愈率較低;后來,鰓出血病暴發,異育銀鯽的養殖更加艱難。近日,《海洋與漁業》記者獨家專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他透露,目前正進行異育銀鯽“中科5號”的培育,該新品種抗病率強,有望抵抗孢子蟲病和鰓出血癥。
桂建芳院士潛心魚類遺傳育種研究已有30余年,從1985年起,29歲的桂建芳便開始專注研究銀鯽,在全國大江、大河、大湖50多個樣點調研取樣,取樣四五千條,用分子標記進行遺傳選育,不辭辛苦。如今,人們餐桌上經常見到的喜頭魚(即鯽魚),就得益于桂建芳對銀鯽的研究,異育銀鯽“中科3號”作為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推介的第一個水產新品種,如今已游向全國。目前,在主要漁產區,“中科3號”的占有率達70%,為國人提供了重要的動物蛋白來源。
桂建芳告訴《海洋與漁業》記者,相比“中科3號”,異育銀鯽“中科5號”更有優勢,首先,它賤養,能夠在比較低蛋白的餌料系數下,27%~28%,就可以長得很好;而“中科3號”則需要在31~32%的蛋白餌料系數下生長。另外在抗病率方面,5號比3號表現得更強,能更好抵抗孢子蟲病、鰓出血病。
桂建芳表示,與國際相比,中國在遺傳育種方面應該算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如果要保證在水產養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則需要國家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必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桂建芳認為,未來,中國水產養殖勢必更加智能化、機械化、工程化,“互聯網+”帶動了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要把養殖與智能化結合起來,以便更好地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讓老百姓吃得放心。
對于近些年興起的集裝箱養殖模式,桂建芳指出,作為中國首創的新興養殖模式,集裝箱養殖在中國南方、中部地區取得了比較好的養殖效果,它可以控溫,可以進行水循環,避免了養殖水污染。在推廣方面,桂建芳則認為,“要因地制宜,南方地區氣溫比較高,廣東、廣西、海南一年可以養三造,推廣到湖北或者更北的地方,可以嘗試一年養一造或者兩造。”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