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福建日報:福建清流縣屬沙溪水系,以九龍溪為干流,主要支流有嵩溪溪、羅口溪、羅峰溪、長潭溪、文昌溪,溪河總長199公里。全縣水域面積7.2萬畝(大水域5萬畝、溪河1.5萬畝、池塘0.7萬畝),水溫25℃以上的溫、熱泉8處,水溫20℃以下的冷泉5處。境內共有各種魚類62種,分別隸屬于15科46屬。
近年來,該縣從“立足資源、培育特色、項目帶動、做強產業”的工作思路入手,自2002年起就將漁業列為縣農業重點產業,2006年末又將漁業列為農業“五個五”重中之重的項目來抓。今年前三季度,全縣漁業產量8730噸,比去年同期比增18%。預計2007年全縣漁業產量可達1.1萬噸,漁業產值1.5億元,漁業養殖戶戶均增收2.8萬元,創歷史新高。漁業已成為清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全縣漁民通過養魚得到實惠,走上了發家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其主要作法是:
一是立足資源。清流大水面和冷、溫泉以及漁類資源豐富,該縣以此為基礎,在總結以往漁業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完成全縣水產業發展規劃和清流溪魚發展規劃,形成產業發展規劃圖。通過試驗、示范、推廣,引導漁業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如利用嵩口鎮滄龍村水淹地連片面積大、水質無污染的特點,進行池塘高產養殖示范,帶動村民積極參與,目前這個村已開發的連片水淹地池塘1850畝,年產商品魚1500多噸。滄龍村由此成為該縣最大的連片池塘健康水產養殖基地。還帶動了相鄰的梓材村、伍家坊村、羅陂崗村、青山村、鐵石村和上坪村等發展4000畝池塘健康養殖。
二是培育特色。將特有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該縣立足縣情,著力培育冷水性魚類養殖、大水面養殖、淡水魚加工和閩臺漁業等特色養殖,先后建立了清流縣寶石斑和澳洲石斑等優質魚網箱養殖基地、李家鮮水冷水魚養殖基地、沙蕪鄉高新水產養殖基地和千畝池塘健康養殖基地等漁業龍頭養殖基地。同時,為突出清流水庫、溪河的水質無污染這一特色,清流縣通過統一注冊“清流溪魚”商標,創建清流溪魚美食館等方式,不斷強化清流漁業品牌優勢,為該縣水產品進一步打開銷路奠定基礎。
三是項目帶動。在培育特色的同時,該縣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通過引進有實力的臺商發展冷水性魚類養殖項目,使全縣冷水性魚類養殖從無到有,發展成為三明市最大的冷水性魚類養殖基地之一。去年底,該縣通過“以誠招商、以情招商、以臺引臺”,又成功引進彭宗堯、李龍飛、曾臺生、曾炳煌等有實力的臺商投資發展庫區網箱養殖項目,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養殖網箱5萬平方米,現已在龍津河水庫完成50個10×10×4m大網箱,投入50萬尾大規格寶石斑、澳洲石斑魚進行養殖。該項目有力地促進了清流縣漁業養殖結構進一步調整,帶動全縣漁業養殖向優質高效漁業、設施漁業、休閑漁業方向發展。通過項目帶動,目前全縣5萬畝大水面被開發利用,發展網箱養殖近3000個(100平方米大網箱50個);7000畝池塘開展無公害健康養殖;養殖香魚250萬尾、其他高優水產品種300萬尾;新培育魚干加工企業5家,年加工鮮活水產品1500多噸,生產淡水魚干350噸。
四是規范管理。積極做好無公害產地、產品認定認證工作,有2萬畝養殖水域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龍津河鳙魚,沙蕪的鰱魚、鳙魚、草魚、團頭魴、南方大口鯰和李家冷泉養殖的虹鱒、香魚等獲無公害產品認證。嚴厲打擊電、毒、炸魚和各類漁業污染等違法行為,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開展溪河水庫分段承包,實行管理部門和承包人員共同管理模式,提高群眾參與開發的積極性。如嵩口鎮圍埔村曾是縣里掛牌的“電魚村”,現如今該村成立“庫區移民置業有限公司”,籌集資金6萬多元,投放10萬尾魚苗進行溪河放流增殖,使該村漁業生產步入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
五是做強產業。該縣通過“村會協作”、“村站協作”、“技術人員掛包專業戶”、“抓點示范”等形式,積極推廣水產養殖新技術、新品種,實現水產業科技轉化。成立清流溪魚發展協會和清流溪魚配送中心,按照統一注冊商標(創清流溪魚品牌)、統一生產標準(產品要求無公害、綠色、有機)、統一配送模式(統一種苗、飼料和產品配送)、統一服務標準(統一信息、技術指導和行業管理)“四統一”的要求,進行產業化生產與經營,在養殖戶和經營戶之間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有效促進漁業產業做強做大,漁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捕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