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人民日報:說起新疆的漁業,肯定有人詫異:地處內陸、高山橫亙、沙漠戈壁環繞,能有什么漁業?
不過,事實告訴我們,新疆正穩步向漁業大區邁進:水產品年產量突破9萬噸,雄踞西北五省區之首。連續22年,漁業年均增長率超過11%。新疆的水產品不僅滿足了本地需要,還遠銷日本、芬蘭等國呢!
做優——
咬定特色不放松
如果倒退20年,新疆漁業在自治區的“經濟盤子”里,確實無足輕重。畜牧大區,瓜果大區,棉花大區……這些名頭響當當!漁業?排不上!1985年,全區水產品總產量不足1萬噸。
其實,新疆發展漁業有其優勢:全區水面1108.6萬畝——居西北五省區之冠。土著魚類眾多,達50多個品種,且大多屬優質品種。東方歐鳊、裸腹鱘、哲羅鮭、北鮭、黑鯽、塔里木裂腹魚等,國內罕見。
新疆的環境,更是得天獨厚:四周高山阻隔,水域絕無污染。尤其是330萬畝高山湖泊,水源來自皚皚雪山,甘甜清冽,是發展無公害漁業及生產有機水產品的理想之所。
怎樣使漁業成為新疆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疆水產工作者一直在探索。新疆水產的當家人——學水產出身的自治區水產局局長古力努·阿不都熱扎克說得很客觀:和傳統漁業大區相比,無論技術、經驗還是基礎,新疆漁業遠遠滯后。要想在全國水產品市場有一席之地,必須突出自己的特色。
新疆水產品的特色是什么?一是品種稀有,二是綠色無污染。這兩點,決定了新疆漁業適合走優質高效之路。
邊城布爾津緊傍額爾齊斯河,一望無際的白樺林和一棟棟俄式建筑使這座城市別具特色。不過,來到這里,給人們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這里夜市的烤魚。
夜市沿河堤一字排開,綿延數里長,攤檔大多經營鮮魚烘烤買賣。而魚,全是產自額爾齊斯的冷水魚。在旅游旺季,夜市日接待游客達5000多人,日消費的鮮魚數量超過3噸。烘烤五道黑、火炸狗魚、油澆小白條等別具特色的美味,令游客流連忘返。
確實,土著水產品的開發,讓新疆漁業特色獨具。梭鱸、白斑狗魚、額河銀鯽等新疆土著魚不但在天山南北水域繁殖蔓延,而且白斑狗魚、梭鱸等苗種還向全國八省區推廣。近些年,新疆餐飲業做什么最火爆?開魚館!“吃魚在新疆”正成為人們新的共識。
新疆水產部門還咬住“綠色”不放松。水生動物疫病防治、漁業環境監測、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站)遍及各水域。“綠色”已成為新疆漁業人的共同目標。博斯騰湖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是我國內陸第一大淡水湖。2003年,內地一家企業看中了博湖縣的蘆葦資源,打算投資8000萬元建一座造紙廠。博湖縣年財政收入僅為2500萬元左右,8000萬元的投資對博湖當然具有很大的誘惑力。但博湖縣還是斷然拒絕了。縣領導說得好:只有保護好環境,水產業才能可持續發展。
放眼長遠,博湖人并沒有吃虧:現在博斯騰湖盛產的赤鱸、池沼公魚、鰱魚、鯉魚、草魚等8種水產品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的“有機魚”認證,成了新疆乃至西北地區名副其實的名牌水產品。博湖縣出口的池沼公魚占到日本池沼公魚市場70%的份額。
做大——
天山南北遍唱漁歌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將出現漁港”。這是天方夜譚嗎?不是。
這座總投資近600萬元的西北地區首個內陸漁港,已于今年11月27日開工興建。地點位于博斯騰湖。
這座漁港的興建,是新疆漁業發展加快的一個例證:隨著漁業的發展,那種漁船分散停泊的局面已無法維持,必須有一個大的港口停泊。據介紹,漁港建成后,能同時滿足150艘漁船的停泊和水產品裝卸。
有規模才有效益。新疆水產部門,不但力爭“做優”,還力求做大。把每一片水面都利用起來。這是新疆水產人的新目標。除了天然的湖泊河流,山泉、灌溉水渠,稻田水資源也成為新疆漁業發展的“戰場”。
農田排渠水,在很多地方都沒有得到利用,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二十四團則用來養魚。該團在經濟較為困難的情況下,采取措施將全團幾百個條田的排渠水集中起來開展生態魚塘。團領導介紹,目前全團養魚年產量達2100多噸,占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工養殖魚類市場份額的70%左右,年產值達1500多萬元。
其實,水里撈“金”的不獨有二十四團。位于沙漠邊緣的阿克蘇,近幾年每年漁業收入超過6000多萬元。
當然,靠水中撈“金”富起來的農民那就更多了。黃曉妮有塞上“漁家女”之稱。昌吉市六工鎮十三戶村這位普通農家婦女,把村子里的自然溝堵起來養魚。通過10多年發展,如今她擁有設施齊全的150畝魚塘,近400噸的保鮮庫,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
做大,科技是支撐。這些年,自治區水產部門,加大科技攻關,“高白鮭大水面移殖”、“新疆冷水魚類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等技術成果,獲得各類獎項,推動了全區漁業科技進步。
做強——
產業鏈條延伸拉長
水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帶動農民增收,而要達到增收,必須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強勢。
新疆水產部門從延長產業鏈條上下功夫。大力推進漁業產業化進程在保護漁業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葦湖、坑塘等宜魚水域采取承包、租賃、拍賣等多種方式,鼓勵農牧漁民參與開發經營。同時,開展水產品精加工,提高水產品的附加值,促進水產品市場流通和服務體系建設。
發展觀光、休閑漁業便是其中一種。
眼下的北疆早已是冰天雪地。位于福海的烏倫古湖被包裹在銀色雪海之中。不過,近些天,烏倫古湖冰面上熱鬧非凡。一年一度的“烏倫古湖冬捕節”開始了。
冬季冰上大拉網捕魚是烏倫古湖傳統的捕魚方式,至今已有50多年歷史,這種冬捕方式目前僅存于我國東北松花江和新疆的福海烏倫古湖。從2004年開始,福海縣圍繞“烏倫古湖冬捕節”大做文章。目的就是延長產業鏈條,讓魚的效益最大化。
濃郁的節日氣氛和獨特的冬捕活動吸引了八方來客。游客除觀賞烏倫古湖漁家傳統的“祭湖醒網”、“萬尾鮮魚出玉門”的壯觀場景外,還能參與頭魚拍賣、品嘗鮮魚等活動。
昌吉回族自治州,僅休閑漁業農家樂就有80余戶。投資近800萬元的“杜莊旅游度假村”年客流量達3萬多人,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農家休閑旅游勝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昌吉年產水產品不足400噸,現在超過13000噸。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1.3億元。
古力努·阿不都熱扎克局長說“目前,產、加、銷一體化的漁業產業化格局也初見雛形。”預計到2015年,自治區級龍頭漁業企業將發展到10家。
如今,漁業正實實在在成為新疆農牧民增收新的增長點——預計今年全區從事漁業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比全區農牧民人均收入高出一倍還多。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捕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