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姓名:林壯炳
職務:汕頭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教授級高工
工作年限:34年
1987年,林壯炳從學校畢業,開始了他的基層漁業技術推廣之路。在隨后的三十多年時間里,他研究的水產品類涵蓋了魚、蝦、蟹、貝、藻、鮑等,他所推廣的養殖模式涉及了貝藻套養、河口區對蝦生態混養、工廠化養殖、吊養等。在這個過程中,他見證了養殖人觀念的變化,也見證了汕頭水產行業的發展變化,更感受到了基層漁業技術推廣在促進漁業綠色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他認為,“沒有技術推廣就沒有這么便宜的鮑魚。”
參與培育鮑魚新品種
雜色鮑,又稱九孔、九孔鮑,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海水養殖品種,由于其成品規格較小,達到商品規格所需要的養殖時間較其他鮑種短,再加上其風味獨特,深受中國、日本等地區人民的喜愛。
中國大陸的雜色鮑養殖產業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但伴隨著雜色鮑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大規模的流行性疾病不斷發生。特別是2005年之后,在各雜色鮑主養區普遍流行的“養成期爆發性死亡癥”,給雜色鮑養殖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養殖產量急劇下降。這種病主要出現在水溫日波動比較大的春夏及秋冬季節交替期,發病時通常伴隨著足肌萎縮、膿皰、潰瘍和厭食等多種并發癥。
“雜色鮑種質的退化是導致爆發性病害流行的根本原因。”林壯炳說,“當時南方雜色鮑養殖苗種基本上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從我國臺灣引進群體的后代,多年來養殖業者在雜色鮑的苗種中多采用自養親鮑,最終導致種質退化。”
“從2006年起,我們的團隊與廈門大學合作,利用雜色鮑臺灣群體選育系作為母本,日本群體選育系作為父本,采用雜交技術培育出具有明顯雜種優勢的新品系——‘東優1號’雜色鮑。”林壯炳及其團隊采用海區延繩式吊養和陸地工廠化養殖兩種養成模式,分別在福建、廣東和海南對“東優1號”雜色鮑及其親本群體進行為期一年的養殖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雜色鮑臺灣群體受養成期爆發性死亡癥的影響嚴重,存活率極低;日本群體雖然具有較好的抗病能力,但生長速度卻顯著慢于“東優1號”和臺灣群體;“東優1號”雜色鮑的生長速度和存活率在3個實驗點都表現出較為顯著的優勢,養成期存活率較原有雜色鮑養殖種提高35%以上。“研究結果表明‘東優1號’雜色鮑是適合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進行養殖的優良鮑品系。”2009年,“東優1號”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批成為新品種。
林壯炳還參與了西盤鮑的培育工作。近些年,原產于溫帶的皺紋盤鮑成為了我國南方的主養鮑種,在水溫較高的福建亞熱帶海區,常因夏季持續高溫造成養殖鮑大量死亡,嚴重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針對這一產業問題,林壯炳團隊以耐高溫和高存活率作為育種目標性狀,采用西氏鮑與皺紋盤鮑雜交培育出耐高溫能力強、養殖成活率高的種間雜交鮑新品系——西盤鮑。
經過2011-2013年推廣養殖,西盤鮑的養殖成活率高達70%,是普通雜交鮑的近兩倍。到2013年,西盤鮑苗的身價得以體現,在普通苗價低且嚴重滯銷的情況下,西盤鮑苗異軍突起。2014年,西盤鮑獲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為新品種。
“十多年來,汕頭市開展鮑雜交選育,不斷引進各種不同地理種群野生群體和養殖群體鮑魚,開展群體選育,對雜色鮑選育系、皺紋盤鮑選育系、盤鮑選育系、西氏鮑選育系、綠鮑選育系以及雜交F1、F2選育群體進行嚴格的隔離養殖和繼代繁育,每個群體保有適當的規模,精確比較各群體的生產特性,構建優質雜交親本核心群,形成了完善的基礎種質資源庫。”林壯炳說。
林壯炳參與培育出的5個雜交種使廣東、福建工廠化養鮑場成功抵御了雜色鮑低水溫球狀病毒的打擊;開展鮑品種改良研究與開發,使鮑雜交選育種技術、鮑工廠化健康養殖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目前,西盤鮑和綠盤鮑已成為主流養殖品種,優質鮑苗推廣至廣東、福建等地的六十多家養鮑場,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鮑魚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推廣
上世紀70年代雜色鮑和皺紋盤鮑人工育苗先后取得成功。80年代中期,北方開始皺紋盤鮑小規模商業化養殖并逐年增長。上世紀90年代末,皺紋盤鮑及其雜交種被引入福建海域養殖,養殖面積和產量呈現爆發式增長,皺紋盤鮑及其雜交種迅速成為福建海域養殖的主導種。
據漁業統計年鑒,2008年至2017年的9年間,我國鮑養殖產量從3.30萬噸快速增加到14.85萬噸,年產值近200億元。我國鮑養殖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建、山東、廣東、遼寧、浙江和海南等沿海省份,其中福建鮑年產量占了全國總產量的八成左右。而汕頭乃至廣東鮑魚的養殖規模相對較小,“這是由鮑魚的生長環境和汕頭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經過多年的總結,目前,我國鮑魚的養殖創造性的探索出了“南北接力”養殖的模式,這個模式的出現也為推動鮑產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南北接力”就是選擇在每年4-5月份將養殖滿一年的二齡鮑移至北方海域繼續養殖,10月份再移回當地海域養殖或在北方出售,可避開南方高溫期對鮑生長和存活造成的不良影響。
雖然鮑魚養殖體量相對較小,但林壯炳認為潮汕地區在育苗方面有優勢。“潮汕地區在鮑魚育苗方面已經產生集聚效應,汕頭有二十多家育苗場,而惠來、饒平、南澳等地生產的鮑苗占了全國的三分之一。”林壯炳說。
汕頭市南弘海珍養殖有限公司于1995年注冊成立,也是在這一年,林壯炳的研究重心開始轉向鮑魚,并在南弘場開展鮑魚基礎研究工作。在此之后,他的工作也伴隨著我國鮑魚養殖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林壯炳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也充分展現出了漁業技術推廣的作用。“鮑魚品種的培育、疫病防控的研究都促進了產業的發展,產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而這又解決了不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林壯炳說:“從消費的角度來看,鮑魚也日漸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常見菜品,因此也可以說,沒有推廣就沒有這么便宜的鮑魚。”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