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據省漁業部門最新統計,近5年來,我省共淘汰漁船4651艘,2.2萬多名捕撈漁民棄捕上岸,淘汰的漁船折合功率指標高達43.34萬千瓦,相當于全省壓減了像岱山這樣一個捕撈大縣的捕撈能力。
我省是漁業大省,捕撈產量約占水產品總量的70%。但隨著中日、中韓漁業協定的實施,多個外海漁場喪失或受到限制,大批漁船被迫回撤,造成近海捕撈強度明顯超過魚蝦再生能力,加劇了漁業資源衰退。從2001年起我省推行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大批原先“困守漁場”的漁民紛紛“棄舟登岸”,另謀出路。
象山縣的柯位楚近來每天早上駕船到漁山島,給5000多尾大黃魚喂餌。5年前,他賣掉了兩對漁船,率先搞起了網箱外海養殖,收益頗豐:去年養的5萬尾黑鯛、真鯛等魚賣了60多萬元,10月才能投售的大黃魚現已被預訂一空。今年,他還打算興辦海釣項目,搞旅游開發。
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減船減人是第一步。我省已出臺政策:“十五”前3年禁造國內海洋捕撈的船只;堅決淘汰報廢漁船,省級以上財政對拆解的中小型漁船給予每艘1.5萬至15萬元的補助,從而激發了漁民減船上岸的積極性。
捕撈漁民文化素質普遍低、缺乏技術技能,如何確保他們轉得出、穩得住、富得起?隨著近200位漁民的陸續改行,舟山定海毛峙村由捕撈漁業強村轉變成養殖、海運村。這幾天,徐偉龍和40多位村民一樣忙著圍塘清淤,準備下月放養梭子蟹。他開心地說,除了貼息貸款、養殖塘承包款優惠外,政府多次給他們進行養殖技能培訓,還組織專家上門指導。大家心里踏實,日子過得比捕魚時好多了。
沿海各市因地制宜,千方百計促漁民轉產。玉環縣在城關專門劃出土地供漁民移居建房,并給予稅費減免等待遇;舟山等地開展“送教下鄉”活動,漁民盼啥送啥、缺啥補啥,推出了機電、餐飲、種養業等20多種培訓課目。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已有10多萬漁民參加了各種培訓,提高了就業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漁民不等不靠,主動轉產謀出路。普陀蝦峙島的林世其退出捕撈后,瞄準石油緊俏的狀況,預訂了油船,與其他轉產漁民合伙搞運輸。他說,眼下市里幾家船廠業務很忙,許多都是轉產漁民下的單。
大批捕撈漁民的轉產轉業,使漁業資源得以休養生息,漁獲質量由此有效提高。據統計,去年全省捕撈產量比5年前下降了10萬噸,產值卻提高了20億元。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