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資源,為我市淡水養殖和海水養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五蓮縣合理開發淡水資源,發展“山區漁業”。去年全縣共發展以小水庫塘壩為主的漁業生態養殖點達到213處,面積3700畝;全年水面利用面積達到4.1萬畝,產量達到10600噸。東港區依托沿海線,突出設施漁業、生態漁業等高效漁業發展。去年,全區水產品產量達到16.2萬噸,實現水產品產值8.2億元,水產各業總值32.3億元;漁業占大農業的比重達到49%。
五蓮縣不斷調整養殖品種優化養殖結構,把雞鴨大棚、豬舍羊圈,建在水庫坑塘邊上,畜禽糞便和殘餌經過發酵消毒后投入水中,大大提高了水體養殖效益,又凈化了環境。目前,已經形成了以松柏鎮草場溝水庫等為代表的豬—沼—魚養殖模式;戶部苗家溝水庫等為代表的禽—魚養殖模式;高澤淮河水庫等為代表的大牲畜—魚養殖模式,深受山區養殖戶歡迎。位于五蓮山、九仙山西麓的草場溝水庫被申作傳承包后投入15萬元進行生態養殖,建起豬舍、殘餌糞沖發酵池,產生的大量沼氣用于燃料,發酵后的殘液廢渣排入水庫肥水養魚,去年庫內魚產量達到1.8萬公斤,河蟹產量突破1500公斤,純利潤將達到5.5萬元。采用這種畜—禽—魚結合的養殖模式,全縣發展到213戶,面積3700畝。
在發展生態養殖的同時,該縣還大力發展水庫養蟹和太湖大銀魚增殖。為推廣銀魚養殖,縣里采取了絹網孵化措施,提高了孵化率,在戶部嶺水庫等大中型水庫進行人工催產,投放銀魚卵2.5億粒,實現產量5萬公斤,產值100萬元。同時水庫養蟹發展迅速,全縣有6處水庫養蟹,去年共捕獲商品蟹40噸,增加漁業收入200余萬元,所產商品蟹90%銷往外地。
設施漁業是發展現代高效漁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東港區大力培植現代高效漁業,去年新發展工廠化養殖4.2萬平方米,總面積達到37萬平方米,實現產值1.5億元,占水產品產值的比重達到近1/5。積極開辟淺海養殖新模式,去年新發展深水大網箱6個,使全區深水大網箱總數達到21個,成為高效漁業發展的新亮點。在利用育苗設施增效方面,全區100多家水產育苗場,引進短鰭鯧等新品種,加大魚類育苗力度,有20%的育苗場通過改造育苗設施,取得了產值效益的提高。在淺海開發方面,籠養海參養殖模式獲得成功,養殖貽貝實現大面積豐收,收獲養殖面積5.6萬畝,產量達3.6萬噸。淡水池塘養殖創近年最好水平,新發展80畝的泥鰍規模生態養殖,產品全部出口韓國,成為全市規模最大泥鰍養殖基地。
東港區還大力推行漁業標準化生產,走以質增效的漁業發展新路子。2005年組織3家水產養殖場完成上報省級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使全區省級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總數達到6處,無公害水產品認證達到6個,均居全市首位。通過建設國家級水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省級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和市級水產養殖科技示范區,全區實施標準化養殖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80%以上。東港區還是省漁業科技入戶試點區。為使漁業科技入戶工作有聲有色,該區在4個沿海鎮、街道選擇200個示范戶,確立了對蝦、扇貝和梭子蟹兩個省級主導示范品種和一個區級示范品種。通過開展科技入戶試點,較好地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全區科技興漁效果明顯,實現增收1000余萬元。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