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我省全面啟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的“511工程”,以促進漁業資源的恢復和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再造浙江漁業資源優勢。
我省內陸水域有錢塘江、甌江、曹娥江、甬江、靈江、飛云江、鰲江、東西苕溪等8大水系,千島湖、烏溪江、緊水灘等大中型水庫和杭嘉湖平原地區的外蕩、湖泊,總面積400多萬畝,擁有眾多的常規魚類資源和一些名貴品種,據上世紀80年代的調查,浙江省內陸水域包括河口洄游性及純淡水魚類總計有235種,這些淡水魚類資源,都是專業漁民的重要生存依托,也是維護水域生態平衡及生物多樣性的主要生物種群之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工業、生活及農業方面的污染加劇,加上漁業捕撈強度不斷加大、筑壩挖沙等行為破壞了魚類的生存環境和洄游通道,主要傳統漁業資源衰退嚴重,在一些大中城市周圍水域,甚至已不見魚蝦的蹤跡,生物種間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樣性遭破壞。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我省加大了水域環境綜合治理的力度,主要水域水質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新形勢下,及時開展水域漁業資源的增殖放流,對內陸水域漁業資源的恢復、充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環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511工程”計劃,擬在2005—2007年設50個增殖放流區,計劃投資1億元,進一步加大漁業資源的增殖力度,通過5—8年的持續增殖放流,達到增加社會總產值10億元以上,并通過資源保護區建設、控制捕撈強度,改進作業方式,漁民轉產轉業等措施,再造浙江漁業資源優勢。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