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陽春三月,走進港口、板芙、橫欄、民眾、東升等鎮整治一新的水產養殖區,但見塘成方,路相通,渠相連,路橋通達,排灌自如,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
整治低產魚塘是我市深入實施的農村“五項工程”之一。去冬今春,市海洋與漁業局結合各鎮區實際,因地制宜,按照高標準規劃、規范化整治、重點突出的原則,掀起新一輪整治熱潮,共投入專項資金400萬元,帶動鎮村投入2600多萬元,高標準整治魚塘3萬畝,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部分低產魚塘經過整治后承包金飆升至1500元。
魚蝦售價高出一成
整治一新的魚塘,每口塘面積8至12畝,坡比1:1.5,塘深3米,水、電、路、橋“四通”,養殖環境煥然一新;水污染少,少用甚至不用漁藥,適宜健康養殖,病害明顯減少,水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生產成本明顯下降,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據業內人士透露:整治過的魚塘,養殖同一品種魚每畝平均增產20%,3萬畝魚塘年增產5200噸,產值增加5600萬元,每畝魚塘可為漁農增收15%以上。2005年,我市漁業因而實現增產增收:全市水產品產量29萬噸,增長6.6%;漁業經濟總產值33.5億元(現行價),增長10.9%;出口創匯6813萬美元,增長5%;漁農人均純收入和勞均純收入分別為13297元和22613元,分別增長約9%和8%。
此外,新整治的魚塘養殖區主路寬6至8米,路網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漁業生產與流通不再受困于路,過去生產、流通落后的狀況得到改觀,魚蝦上市和生產資料運送由過去以漁船作運輸工具轉為汽車,不但減輕了養殖戶的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而且縮短運輸時間,保證魚蝦流轉鮮活率,魚蝦售價因而比周邊地區高出5至10%。
高標準整治的魚塘,塘深3米,每畝魚塘增加水體30%以上,整治1畝魚塘相當于新增了0.3畝魚塘面積,現有魚塘資源和生產潛力得以充分挖掘和釋放。通過整治,形成了100至1000畝廣袤連片的養殖區,符合大生產、大流通的要求,同時具有增產、增收、病害少等優勢,誘發養殖戶爭相投包的熱情,不少養殖戶投包魚塘成百上千畝。如板芙鎮葉長文、馮錦明承包了1000多畝魚塘養殖南美白對蝦和甲魚,魚塘承包金在他們的帶動下迅速飆升。據統計,去冬今春全市整治魚塘3萬畝,平均每畝魚塘承包金約1500元,比整治前提高了400多元,僅承包金一項每年至少為全市村民小組增收約1200萬元。橫欄鎮臨近西江邊的五沙村、六沙村今年到期發包的魚塘“身價”倍增,每畝承包金超2000元,村民收入水漲船高,年終分配,一些村民小組人均分配2000多元,摸著鼓起來的“荷包”,村民們笑逐顏開。
嘗到魚塘整治的甜頭,各鎮區整治的積極性高漲,紛紛斥資投入啟動整治工程。省市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古鎮鎮按照“四基六水”或“三基七水”的要求,每畝投入2200至2500元,高標準綜合整治了1500畝低產魚塘,使養殖區標準規范,整齊劃一:東西朝向,每口魚塘的面積為5至10畝,塘深為2.5至2.7米,塘間基面寬度為2至3米,塘基坡度比為1:2。每畝承包金由原來的500元至700元升至1200元至1500元,翻了一番。港口鎮投入360多萬元,綜合整治魚塘3850多畝,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創建25個“無公害”基地
結合魚塘整治,引導養殖戶主動調整優化品種結構,養殖南美白對蝦、甲魚、脆肉鯇、鰻魚、羅氏沼蝦、桂花魚等市場適銷、質優價高的品種,這些大宗水產品養殖面積141398畝,占了全市養殖面積的42.2%;還著力發展名優水產品種養殖面積189961畝,占了全市養殖面積的56.7%,彰顯我市效益漁業的特色。同時,建立規模化養殖基地,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水產品優勢。
各鎮區還積極把新的養殖區創建為省級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推動我市無公害生產發展。目前,我市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的基地25個,認定面積9.3萬畝,占了全市養殖面積的25%,品種有脆肉鯇、草魚、鳙魚、南美白對蝦、鰻魚、甲魚等,魚蝦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