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母網資訊:人物名片:
商志強,中共黨員,1956年8月生于山東榮成。現任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多年來主要從事海洋漁業行政管理工作。
煙臺因海而生、依海而興。數百年來,煙臺人如大海般洶涌的執著和激情未曾改變。30年改革,向海洋要空間、要財富的視野和胸懷,成就了煙臺改革開放的一次次歷史變遷。海洋情懷頗深的商志強,對這一切有著刻骨的記憶和至深的思考。
改寫“一把刀,一把鹽”生產歷史
漁業經濟在“一放一活”中起步
“30年的經濟快速前行中,煙臺所面向的這片藍色海洋,一次次被賦予歷史使命,它所涌起的戰略抉擇,價值非凡,啟示深刻!”撫今追昔,商志強感慨良深。
“作為一個古老的產業,耕海,對煙臺人而言從不陌生。然而,就在30年前,煙臺漁民‘一把刀,一把鹽’式的生存模式,成為那一時代的真實寫照。” 他回憶說,1978年前,煙臺沿海,漁民們依靠小船小網等落后捕撈工具,維系著清苦的生活。海帶是那時屈指可數的養殖海產品種。
“1978年,是一個重要歷史節點。從那時起的7年間,煙臺漁業經濟才步入真正的‘起步期’”。商志強說,那一階段,全國上下的解放思想,撥正航向,讓沉寂的煙臺漁業經濟開始展現生機。統計顯示,到1985年,我市水產品數量和產值,由1978年的44萬噸和1億元,增長到現在的49.4萬噸和3.3億元。
此后,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放寬政策,加快發展水產業的指示。水產品從此由計劃價格,變為放開價格,自由買賣,隨行就市。一放一活,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漁民的生產積極性,漁業生產全面發展。煙臺漁業經濟也旋即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兩個歷史時刻開啟新時代
“海上煙臺”戰略兌現承諾
在“漁業經濟快速發展期”,煙臺經歷了兩個重要歷史時刻。
“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大事件:1991年,煙臺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加快漁業工作三級干部會議,在全國地級城市中率先提出了建設‘海上煙臺’的戰略構想,號召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大辦漁業。”商志強回憶,這一時期,全市從各級領導、組織機構、政策措施等各方面充分運作起來,強化到漁業經濟大發展之中。同年5月3日,市委、市政府做出《關于振興水產事業、奮力開發海上煙臺的決定》,自此,拉開了全市建設“海上煙臺”的序幕。到1993年,全市漁業產值和效益達到了與種植業、果業相同水平,建設“海上煙臺”的目標基本實現。
另一個重要時刻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實施建設“海上煙臺”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形勢下,市委、市政府又審時度勢,組織全市人民向海洋國土的開發利用發起了新一輪進軍。提出“拓展‘海上煙臺’領域,創建海洋經濟強市”的發展戰略。全面發展海洋經濟,堅持以海興市、以海興城,盡快實現把煙臺建設成國際性港口城市的奮斗目標。
“沿海縣市區配備專管漁業副縣市區長,這在當時全國少有;每年安排5000萬元的貸款規模,財政安排300萬元周轉資金用于扶持骨干企業和科研開發;用于水產養殖和餌料、苗種生產的產品免征農林特產稅……”說起當時的種種發展細節,商志強仍記憶猶新。
17年前,在全國率先提出的“海上煙臺”,大膽做出戰略構想。到2000年,從海上創造出全市700萬畝耕地40億元的產值。2000年,全市水產品總量達到156.4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132億元。
藍色產業成為經濟發展“主板塊”
煙臺駛向更廣闊蔚藍世界
“2000年至今,煙臺漁業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階段。如今,漁業占全市大農業半壁江山,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板塊和支柱產業之一!”商志強感觸頗深地說。
進入“十一五”以來,煙臺在發展理念上,堅持發展生態漁業、高效漁業、品牌漁業,建設現代漁業經濟區;在產業布局上,努力構建以水產健康養殖業為重點,合理的捕撈業、先進的加工業、繁榮的流通業、新興的休閑漁業相協調的現代漁業體系;在工作重點上,圍繞漁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實施漁業資源修復、漁業主導產業培植、漁業質量提升、漁業科技創新、平安漁業、現代漁業園區六大工程。
“通過不懈努力,煙臺漁業走出了一條生態、高效、可持續發展之路!”商志強介紹,2007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到205.3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436億元。
以開放圖崛起,與世界謀對話,煙臺海洋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譜寫新一輪海洋開發的宏偉篇章。商志強意味深長地說:“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突破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決策以來,煙臺漁業實現騰籠換鳥,經營模式由單純的近海捕撈,向深海養殖、遠洋捕撈、水產品加工出口、水產物業和休閑漁業一體化方向發展,形成了涵蓋一、二、三產,二產、三產比重不斷攀升的良性發展勢頭。”
時代巨輪的推進器攪動起歡樂的浪花,煙臺這艘海洋巨輪,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開放、進取、創新的姿態,劈波斬浪,駛向更深更廣闊的蔚藍世界。
YMG記者 孟憲臣
縱深:
“海上煙臺”演繹歷史嬗變
“漁業總產值達到同期全市700萬畝耕地的產值水平,從海上開發出一個煙臺”,上世紀90年代初,煙臺人兌現了曾經的豪言壯語;
“把海域的開發使用,參照陸地土地的開發使用來進行管理,使其成為全市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紀之交,煙臺人再度兌現了承諾。
站在嶄新跨越的又一起點,煙臺人再度大膽戰略構想:“到2010年,海洋經濟總量翻一番,總產值要達到1000億元水平,海洋經濟成為地區經濟增長極!”
面對海洋經濟發展的嶄新目標,煙臺正著力發揮海洋資源優勢,構思出海洋經濟強大的產業支撐,推進海洋高新技術研發應用,加快實現由海洋漁業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的跨越。令人欣喜的是,這一夢想的實現指日可待
2007年全年完成海洋經濟總產值796.05億元,增長21%,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4.7%;今年以來,全市海洋經濟發展狀況良好,更呈現出速度加快、結構優化、實力增強的態勢,預計全年全市海洋經濟總產值將達到924億元,增長16%。
“1+3+5”模式托起藍色產業
海上突破,須有“巨艦”領航。“海洋經濟強市”哪里來?路在壯大“藍色產業”,建立具有競爭力的海洋產業體系。
2006年12月,在市委常委會上,市海洋與漁業局以《關于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為題,重點從煙臺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及潛力、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思路和目標、海洋經濟發展重點和區域布局等方面,進行專題匯報,得到充分肯定。不久,市海洋與漁業局等相關部門便研究起草了《關于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意見》;
次年2月24日,市委將加快發展海洋經濟作為全市八項重點工作之一,印發了《關于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了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思路和發展重點,并形成了“1+3+5”的海洋產業體系構想;
同年3月,市政府落實了市海洋與漁業局職能增加、人員編制和內設機構,在市海洋與漁業局設立了市海洋經濟發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
同年6月8日,全市海洋經濟工作上,市委、市政府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全市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并出臺了有關意見。會后,市海洋經濟發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會同市人事局研究起草了《海洋經濟工作考核細則》,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海洋經濟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
正當我市陸域經濟集群競起的時刻,“1+3+5”模式構思出海洋經濟強大的產業支撐。這一發展路徑的延伸,集聚形成煙臺經濟的又一增長極。
科技與開放成發展有力杠桿
“從普通資源的開發利用,到產品鏈條的深入挖掘,科技為我市海洋經濟帶來了全新概念。”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吳德強說。
去年以來,為健全海洋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產學研相結合,我市發揮駐煙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科技優勢,每年定期舉辦大型海洋科技交流與合作洽談會,建立網上海洋科技展示和交流平臺,將學研科技成果與涉海企業的科技需求結合起來,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我市還積極推進企業研發中心和產業化中試基地建設,支持企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與科研單位聯合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共建企業研發中心和科研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技術研究中心和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建設一批海水養殖優良苗種繁育示范基地、海洋藥物及生化制品基地、船舶修造與海洋裝備制造基地。如今,現代科技,已經成為我市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有力杠桿。
“海洋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實現由海洋資源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的轉變,對外開放是第一動力。”吳德強說。去年以來,我市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整合現有旅游、海洋漁業等優勢資源,規劃一批重大項目,廣泛吸引了國內外戰略投資者或合作伙伴。
同時,他們還推動機制體制創新,鼓勵和吸引社會投資主體進入海洋開發領域,形成多元化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組織赴國外開發投資項目,重點抓好了東方海洋科技股份公司在新西蘭海域綜合開發、煙臺安德水產公司在菲律賓海域捕撈生產、漁業加工等一批項目的投資開發。
站在更高層次上謀劃未來
“資源不同于優勢,優勢不等于強勢,惟有用心動智挖掘潛力才能鞏固和提升自身實力,才能開辟好腳下這條極其富饒而又尚待深度開發的資源走廊。”基于這一認識,我市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和生態海洋建設,堅持規范化、科學化和標準化的管理思路,通過嚴格落實海域使用論證、海洋功能區劃、海域有償使用三項制度,加快推進了海域使用動態監控監測系統建設。
據介紹,按照生態型發展要求,目前,我市節約集約使用海洋資源,并加強近海污染防治和海洋環境監測,嚴格執行污染物總量指標控制、海洋開發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保設施“三同時”制度;積極推廣海上健康養殖模式,推進“海底森林”、人工魚礁、人工增殖放流和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濱海濕地的修復和保護,促進海洋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為確保各項任務目標完成,我市不斷完善海洋經濟統計分析制度,定期開展海洋經濟運行分析,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建立明確科學的督導、考核體系,加大日常監督和綜合考核力度。
兩倍于陸域面積的藍色海洋,像守望著陸上煙臺的“藍色牧場”,蘊藏著巨大財富,也孕育著煙臺的新希望。站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上謀劃“海洋經濟”的未來,煙臺正蓄勢待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