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三農在線網資訊:“新形勢下,要組織有限的資源解決好‘三農’問題,我認為應該像支持糧食主產區集中發展糧食生產一樣,重點、優先支持規模畜牧水產業發展,讓畜牧水產業的規模化帶動非糧食主產區種植業的適度規模發展。”3月2日十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召開前夕,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與媒體記者共話農事時說。本次政協會議上,劉永好帶來的8項提案,全部圍繞“養殖產業鏈”這一主題展開。
劉永好認為,中國人多地少,種植業規模小而分散,普遍地實現種植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不太現實;而規模畜牧水產業生產對土地要求較少,可工業化生產,產業鏈帶動作用大,因此應改變過去對種植業和畜牧水產業搞“一刀切”、齊頭并進的做法。
他介紹說,畜牧水產業是一條包含種苗、養殖、飼料、食品加工等的產業鏈,兩頭連接著農民增收和市民食品安全。在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畜牧水產業產值均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如美國為60%,英國為70%,北歐一些國家甚至達到了80%~90%。2007年,我國畜牧業產值1.6萬億元,僅占農業生產總值的33%。“在這方面,我國還有很大潛力。”作為“養豬大王”,劉永好判斷,隨著進城經商、務工和留鄉務農的比較效益出現差異,畜牧水產業生產方式正處于從庭院生產方式向現代適度規模的專業化生產方式的質變中。
在他看來,發展養殖產業鏈好處多多:一是可以增加養殖農戶的收益,特別是可以為2000萬返鄉農民工開辟一條創業之路;二是能夠減少糞便污染,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三是從飼料抓起,從養殖抓起,能夠有效減少食品安全隱患;四是有利于穩定豬肉市場供應和價格。
談到如何優先支持發展現代規模畜牧水產業時,劉永好建議,除了農業補貼要較大幅度地向規模養殖業的生產、加工環節傾斜外,還要增強金融的支持力度。“農民要發展生產,最大的困難就是貸款難。”劉永好透露,新希望集團與政府和合作經濟組織共同出資,已在全國組建了12家針對農戶的金融擔保公司。
讓農民得到銀行資金的支持以擴大生產,除了建立擔保公司外,劉永好還建議政府可像發放消費券一樣發放一些惠農擔保券。他介紹說,惠農擔保券是一種信貸憑證,由發券銀行在征求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的意見后,向滿足“有種苗保證、技術服務和收儲的合同等條件的產業鏈上的農戶”發放貸款。根據農戶自身的情況不同,惠農擔保券額度從幾百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由于有龍頭企業等的參與,銀行對農戶的貸款風險大大降低,銀行也將更加愿意給農戶貸款。目前,農業銀行已經在湖南、四川、山東等地進行試點。
“誰生產發展得好,我就支持誰。”在劉永好看來,保證農民有發展生產的能力對于拉動潛在消費更為重要。為了讓惠農擔保券試點推廣開來,劉永好建議政府應該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其一是希望政府對于收不回的壞賬在3年以后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其二是希望政府對惠農擔保券對應的貸款進行貼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