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淮安日報資訊: 從龍蝦小販到“龍蝦大王”
——記金湖縣農民創業者張太明
出生于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涂溝鎮,今年39歲的張太明1985年初中畢業后,因家境貧寒而沒有繼續上學,加之腿有殘疾,找工作也難,那一段時間,他真是苦悶極了。后來,在一個親戚的幫助下開始學開車,學成之后因為買不起車又只好回家種田,他養過鵝、販賣過樹木……1991年,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涂溝原法庭找到一個開車的差事,每個月有了固定的工資收入。1998年的一天,他陪同法庭領導出差到南京,閑著沒事的時候,去菜場逛逛,這一逛使他的人生道路開始改寫。他看到菜場里兩位南京人為了買幾只龍蝦而發生爭執,并互相抬價,弄得攤主很為難。他想:我生在龍蝦之鄉,何不利用這機會,搞龍蝦販運呢?說干就干,他辭了工作,自己籌了一些錢,又向親威借了一萬元做流動資金,在集鎮租了一個門面,開始像模像樣地做起了收購龍蝦生意。收購龍蝦的季節,他騎上破舊的自行車,深入湖區、塘口、船頭去收購,有時一天吃兩頓飯是常有的事。這樣拼搏一年后,終于苦盡甘來,張太明不但還清了借款,還盈利了3萬多元。這是他掘到的第一桶金。
張太明在兩年販運龍蝦的過程中又發現了新商機:龍蝦味道鮮美,不但外地人喜歡吃,本地人也喜歡吃。他在2000年又改行從事以龍蝦為主要品牌的餐飲服務業。由于資金周轉不夠,他自己去縣城采購原料,經常租乘便宜的三輪車,起五更,帶半夜,一點一點積累自己的財富。為了燒好龍蝦,他先后到南京、揚州、盱眙等地參觀學習,回來后制定燒龍蝦詳細的流程。他創新發明了以“蒜泥”為佐料,參照多個地方的烹制技術,研制出了“太明龍蝦”,因其口感獨特,一經推出,即獲得好評如潮,慕名而到涂溝鎮吃龍蝦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了做強做大產業,張太明申請了“太明龍蝦”、“明軒老鵝”專利,“太明龍蝦”還在淮安市多屆“淮揚美食節”上頻頻獲獎,在全國烹飪大賽中也獲得過好成績。2005年他又拿出數十萬元在縣城開了連鎖店,在龍蝦上市期間,酒店天天爆滿。
在取得這些驕人的成績后,張太明把眼光又投放到江南一帶,他發現在縣城經營中,有很多慕名而來的蘇南客人,于是又和朋友合伙在無錫開了兩個店,太倉開了一個店,而且生意也很好,現在張太明的眼光又瞄準了上海、南京、杭州等這幾個大城市,力爭把“太明龍蝦”的品牌做大。
張太明富起來了,在涂溝鎮乃至金湖縣也是個響當當的人物,今年他在原涂溝老酒店的地基上又投資300多萬元建起“太明龍蝦”城,環境幽雅,依傍河邊,目前工程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富裕起來的張太明沒有忘記家鄉的人們,每年他都主動去關注社會上弱勢群體,回報社會。他捐助縣聾啞學校每年2000元,為全縣各鎮中小學校購買體育用品、為鎮敬老院送愛心、資助病老殘疾弱勢群體等,每年的捐款在3-5萬元。2008年涂溝鎮舉辦第一屆文藝作品藝術展,他第一個捐款2000元,鎮里美化亮化街道缺少資金,他二話不說,拿出5000多元送到鎮里。今年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本鎮有很多人沒有出去打工,張太明主動找鎮勞動服務部門聯系,安排了20多個返鄉青年到他的酒店工作。他還承諾:新“太明龍蝦城”建好以后,如果需要員工,一定在本地的返鄉青年中挑選。減輕地方政府的負擔,增加家鄉人民的收入,為建設新農村的和諧發展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