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瀘州日報資訊:就業難,創業更難。對于剛畢業想要創業的大學生,不妨借鑒一下大學生趙衛回鄉養殖泥鰍的經驗。
趙衛,江陽區通灘鎮魏壩村人。2002年,20歲的趙衛以優異成績考入四川師范大學法律系。2005年初春的一天,趙衛偶然從電視上看到有人用蠅蛆養殖黃鱔。趙衛靈機一動,泥鰍價格高,城里人喜歡食用,如果用蠅蛆養殖泥鰍,效益不是更好嗎?
從此,趙衛開始琢磨起泥鰍養殖來。經過四處打聽,趙衛在成都找到了一家生態泥鰍養殖場,他把自己學養殖技術回鄉創業的想法告訴了養殖場的負責人,得到了該養殖場負責人的支持。此后,趙衛每月都會擠出兩天時間到養殖場當義務養殖員,學習蠅蛆的繁殖技術、飼喂方法等。
2006年,趙衛大學畢業。本打算回鄉創業的趙衛因缺乏資金等原因,未能如愿以償。為了籌集資金,趙衛在成都一家公司干起了營銷,一邊上班,一邊學習泥鰍養殖技術。去年5月,趙衛帶著積蓄回到家鄉,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正巧,我市實施泥鰍養殖試點。為加快泥鰍養殖試點進程,去年,市政府組織了一批水產養殖大戶赴內江考察學習泥鰍養殖技術,趙衛抓住了這個契機。經過學習實踐,趙衛打算建設20畝泥鰍養殖生態園。
泥鰍養殖生態園一期工程就需資金20萬元。趙衛東拼西湊還是沒有籌足所需資金,最后他向通灘鎮政府求助。通灘鎮領導獲悉后,馬上安排鎮農水中心負責人為趙衛生態養殖場的建設提供全程服務,并出面協調,幫助趙衛貸款5萬元。
去年7月,趙衛在沱江邊的通灘鎮魏壩村租用了20畝土地,建設泥鰍養殖生態園。經過近2個月的建設,標準化的養殖池、蠅蛆房、試驗室、凈水塔等設施已建成。
養殖泥鰍要獲得高產,除了養殖技術外,泥鰍的品種也極其關鍵。在江陽區水利農機局的幫助下,趙衛從內江引進了3個品種近500公斤的泥鰍,投進42口池子進行飼養。
在飼養的同時,趙衛還觀察不同品種的泥鰍,對泥鰍的抗病能力作了上百次試驗,精選出抗病和生存能力強的一個品種進行養殖。為讓母種泥鰍開春回暖后就能吃上高蛋白的蠅蛆和蚯蚓,趙衛又趕到成都、重慶買回了50公斤紅頭蒼蠅和10萬條大平二號蚯蚓……這些措施保障了泥鰍養殖有條不紊。
談起投資泥鰍養殖能否賺錢時,趙衛自信地說:“今年下半年,我的生態泥鰍養殖就會出成果,保守估計也能賺上3至5萬元。等到2010年80畝的生態園建成后,一年賺8萬元應該不成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