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5年4月28日新聞)1986年開始對日本鰻鱺人工育苗技術進行了研究,研究過程中發現,許多研究內容需要在較高催產率的前提下才能完成。而目前30~40%的催產率很難滿足與人工育苗有關試驗的開展。因此,專門針對日本鰻鱺人工催產進行一些技術和方法的研究,旨在提高日本鰻鱺的催產率,從而為進一步開展人工育苗技術研究提供可靠的技術保證。
為此,對日本鰻鱺卵巢發育的時間與催產率的關系進行研究,對卵母細胞在體內胚泡破裂(GVBD)的過程,以及用17α-OHP和17α,20β-DHP誘導日本鰻鱺排卵的方式、時機和催產效果進行觀察。結果表明,卵巢發育時間越長,催產率越低。造成催產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鰻鱺在卵母細胞成熟后期,雌鰻個體對催產藥物敏感性差異較大,催產時機難以掌握。通過采用適合日本鰻鱺卵母細胞的透明液觀察GVBD的發生過程,并根據每個個體GVBD的發生速度,制訂適宜的催產方案基本解決了上述難題。實驗采用鯉魚垂體(CP)、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7α-羥基孕酮(17α-OHP)或17α,20β-二羥孕酮(17α,20β-DHP)混合催產,使其平均催產率由35.4%分別提高到91.9%和93.0%。17α-OHP和17α,20β-DHP的催產劑量為5mg/500g雌鰻和10mg/500g雌鰻。在(21±0.5)℃水溫條件下,催產效應時間分別為15~18小時和13~16小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