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資訊:
劉家富,1940年生,1969年畢業于上海水產學院魚類與水產資源專業,現為寧德市水產科技推廣站站長兼試驗場場長,水產養殖高級工程師,農業部“大黃魚人工繁殖及育苗技術研究科技獎”獲得者。因為破解大黃魚人工繁殖養育的難題,被稱為“大黃魚之父”。
大黃魚是我國沿海中下層迥游性經濟魚類,體色金黃、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每當大黃魚越冬、產卵的季節,它們成群結隊匯集寧德三都澳官井洋,這時,討海為生的漁民們打開燈光,擂起征鼓,張開漁網,吶喊聲驚天動海。
大黃魚屬海洋中下層魚類,離水即死,因此,人工養黃魚,國內外尚無先例,更不要說人工繁殖大黃魚了。1983年,劉家富和他所在的閩東水產研究所、寧德地區水技站科研團隊一起,經過深入調查和嚴密思考,一個大膽的設想醞釀成熟:利用官井洋獨特的自然條件,開展大黃魚人工繁殖及養殖應用技術研究。他們的設想以其周密、科學而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被列入“七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劉家富開始研究大黃魚人工繁殖時,國內開展海水魚人工養殖領域研究的人還不多,沒有現成技術和經驗可以借鑒參考,其研究難度可想而知。國內一些專家在研究時常因親魚問題沒有解決,而無法繼續進行。因此,很多人對人工培育成熟親魚和人工繁殖持懷疑態度。但是,劉家富憑著10多年來搜集、整理的大量技術資料和積累的魚類人工繁殖及養殖經驗,研究設計了至今仍不失其先進性的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案。
要人工培育親魚,可以從人工苗開始進行養殖與培育,但這樣起碼需要2年時間才能成熟,加上研究人工繁殖技術,就需要3到4年時間,這樣周期太長。為縮短大黃魚人工繁殖研究周期,劉家富想出了從海上采捕天然大黃魚進行保活、馴化與培育。
1987年,課題組找了雌雄親魚20尾進行試驗。其中一組親魚產卵了,獲得了兩萬多粒的受精卵,最終培育出100多尾全長約3厘米的魚苗。這一成果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得到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目前,大黃魚已成為我國最大養殖規模的海水魚種類。在大黃魚養殖技術的帶動下,閩東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海水魚類人工育苗與養殖基地,擁有海水魚類育苗室400多家,可進行人工繁育的海水魚種類達25種,養殖的海水魚種類達30多種。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