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李思發男,1938年4月出生,江蘇鎮江人,漢族,中共黨員,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兼任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主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農業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農業部漁業專家組成員,國際水產養殖遺傳研究網指導委員會中國委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淡水魚類組專家,國際科學基金會(IFS)顧問等職。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授權發明專利3項。曾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榮獲世界水產養殖學會(WAS)終身成就獎、全球水產養殖聯盟(GAA)終身成就獎。
李思發從事水產養殖教學、科研已有50年。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里,他培養學生上千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40余名;在國內外出版專著8部,參編著作6部,譯著1部,論文200余篇。
李思發因在國內外水產養殖領域的杰出貢獻和國際知名度,2008年獲世界水產養殖學會終身成就獎、全球水產養殖聯盟終身成就獎。李思發是我國水產科技工作者中同時獲此兩項殊榮的第一人。
拓寬視野研究領域從增量轉向種質創新
1956年,李思發考進上海水產學院,從此投身于魚的世界。
1960年畢業留校任教。大學畢業后的頭20年,作為助教和講師,李思發跟隨我國著名的魚類增養殖專家陸桂教授從事大水面魚類增養殖工作。主要從事“量”方面的研究,目的是增加魚產量、解決當時吃魚難問題。就是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日子里,他也沒有放棄對水產養殖事業的追求,經常到湖泊水庫蹲點,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就。《水庫養魚和捕魚》、《淡水魚類種群生態學》等著作就是這20年研究工作的結晶。
李思發近30年著重于解決“水產養殖業持續發展和安全”問題,注重于“質”的研究。本著“一個良種,可以形成一個產業,養活一方人,強大一個民族”的理念,他以我國淡水養殖主導魚類為研究對象,從種質評估和發掘入手,以種質創新為目標,奉獻“三農”為天職,孜孜不倦地求索著。
自主創新選育良種與開拓產業并舉
團頭魴是我國特有地方種。但是,這種魚自20世紀60年代從野生魚馴養以來,種質迅速退化,生長變慢,體形變薄,性成熟提前。李思發在1982~1985年對團頭魴調查評估基礎上,選擇湖北淤泥湖團頭魴為基礎群體,以數量遺傳學原理為指導,系統選育與生物技術集成,經15年選育,育成“浦江1號”,其生長速度比基礎群體提高30%以上,體形健美厚實。2000年農業部審定公布“浦江1號”為推廣良種(GS01-001-2000)。這是世界上草食性魚類首例選育良種。目前,全國已建立了3個以其為主產品的國家級良種場。我國團頭魴養殖年產量穩定在55萬噸左右,其中“浦江1號”約占1/2,一年可增加產值10億元。
1994年,李思發引進尼羅羅非魚“GIFT”品系。經3年評估,1997年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確認其為引進良種,命名為“吉富品系”尼羅羅非魚。為了培育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優良品種,從1997年起李思發以其為基礎群體,經在珠江、長江及黃河三大農業生態區大群體同步9年9代選育,產生了“新吉富”羅非魚,這是我國近百種引進魚類中首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選育新品種。
2006~2008年,全國羅非魚總產量3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1/2,產值約264億元;加工出口量58.5萬噸,出口額13.7億美元,占全球貿易量的2/3;每年提供就業崗位約50萬。
為了提高羅非魚的肉質和口味品質,提高養殖效益和市場價值,從1999年開始,李思發及其團隊開始了耐鹽羅非魚的育種研究,并優選出“吉鱺”羅非魚。
潛心研究確定保護魚類種質資源的技術路線
20世紀80年代初期,李思發建立了國內首家水產種質資源研究室,開始了“長江、珠江及黑龍江鰱、鳙、草魚種質收集和考種”研究。經過8年研究,李思發揭示了不同水系魚類群體間存在表型和遺傳型差異,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建立原種場—良種場—苗種場三級平臺予以保護、開發、利用的技術路線。《長江、珠江、黑龍江鰱、鳙、草魚種質資源研究》(1990)是當時該領域最具影響的學術著作。
1990年以后,他進一步開展長江“四大家魚”等的種質資源研究。一是發掘優良種質材料,為后續種質創新提供科學依據和物質基礎。二是為我國水產種苗工程建設提供重要決策依據,指導建立了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20多個。三是發展并完善了魚類形態、養殖性能、細胞遺傳及分子遺傳的集成檢測和鑒定技術,把我國水產生物種質檢測技術和能力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李思發還主持制定鰱、鳙、草魚、青魚、羅非魚、河蟹國家標準6項,《養殖魚類種質檢驗》國家標準15項,均已公布實施,成為我國制定水產種質標準及檢測工作的依據。
2006年以來,李思發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鰱、鳙、草魚、團頭魴遺傳資源的變遷”,把視野從我國“三江”(長江、珠江及黑龍江)擴大到世界“三洲”(亞洲、美洲及歐洲),揭示了長江為這些魚類的源頭,實屬世界性遺產,亟待保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