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10年1月24日這一天,身為河南省農業廳水產局副局長的王立海受單位委派,參加在山東東營召開的中國黃河濕地水生生物資源經濟價值評估項目研討會,因積勞成疾誘發心臟病不幸去世。讓人沒想到的是,這成了年僅46歲的他為河南水產業干的最后一項工作。
勤奮好學
他成為年輕高級工程師
1984年7月,王立海從四川省水產學校畢業,分配到河南省水利廳水產局工作,當年就愉快地到許昌市長葛佛耳崗水庫參與進行高密度集約化網箱養魚試驗。這一干就是3年多。
寒冬臘月,他和同事們一起奔赴全省的水庫、漁場,挑選網箱養魚試驗所需的魚種。炎熱盛夏,他不顧酷暑,勤奮工作在試驗現場,臉被曬得黝黑黝黑,身上皮膚脫了一層又一層。進入中試階段后,他干脆和同事們一起住在水庫邊臨時搭建的窩棚內,根據生產中發現的問題,適時調整飼養方案,確保了網箱養魚試驗項目的順利成功。
該項目成果使我省網箱養魚得到了迅速提升和發展,當時全省最高產量達到13萬公斤,產量和效益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由于肯鉆研業務,王立海很快成為水產業界的年輕的高級工程師,他承擔的“池塘養魚高產高效綜合技術”獲農業部豐收計劃二等獎、“新建池塘養魚高產綜合技術研究”獲省水利科技進步一等獎。
使命至上
他得到養魚戶真心愛戴
2001年3月,王立海積極響應省委號召參加了“三個代表”駐村工作隊。駐到固始縣橋溝鄉的一個村莊后,他立即開始走村串戶,早出晚歸,幫助群眾開發水產養殖。
漁民王家具承包了100多畝水面,養殖的鰱魚經濟效益很低,有時還賠錢。王立海就引導他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手把手地教他養殖技術。當時魚苗奇缺,王立海幫助他到鄰近的合肥市去購買魚苗,凌晨4點才返回。為搶季節,王立海來不及歇息片刻,立即跳進齊腰深的水塘里嚴格按技術要求投放魚苗。由于過度勞累又缺乏睡眠,王立海病倒了。
王家具夫婦望著病倒在床上的王立海,感動得淚流滿面,逢人便說:“立海真是俺養魚戶的貼心人、大恩人!”
在王立海的辛勤指導和幫助下,王家具家的兩個魚塘鯉鯽鰱混養,畝產高達數千斤,產量和效益是當時其他自由散養的五六倍。
甘于奉獻
平凡崗位做出不凡業績
1990年,王立海負責沿黃2萬多畝池塘的開發及配套建設任務。他帶領有關同志長期堅守在工程建設第一線,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目前,這2萬多畝沿黃池塘,平均畝產都在一噸半以上,已發展成為全省重要的漁業高產高效養殖示范基地。
2002年,在負責黃河鯉魚良種場改造建設期間,他經常一兩個月顧不上回家。經過10多次反復試驗,有效地解決了池壁滑坡的難題,降低了護坡成本。如今的良種場,成了省級示范水產良種場。在施工中創造的護坡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項工程中。
2004年8月,王立海調任省農業廳水產局副局長后,下鄉檢查指導漁業生產的足跡,遍及了全省漁業鄉村,他一年有2/3的時間在基層度過。尤其是去世前的兩三個月,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基層工作,出現了血壓升高、心臟不適的感覺。領導和同志們都勸他去醫院認真檢查檢查,休息休息,但他總是說把工作完成以后再說。
如今,王立海再也不能從事他所喜愛并為之奮斗了一生的水產工作了,但他的科研成果依然在發揮著重要作用,他的奉獻精神也必將為人們所銘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