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300萬元!去年11月21日,一場寒流幾乎擊垮對蝦養殖戶傅學軍:不僅一整年沒有收成,還賠上飼料錢、蝦苗錢及養殖場里40多名工人的工資。教訓雖然慘痛,但教訓又是財富,它讓傅學軍重拾信心——
近日,記者走進定海區長白鄉大滿養殖場,大大小小67只蝦塘已經全部完成了清淤工作,天氣轉暖即可放苗。走進場中央的3個大棚,3月22日放養的300萬尾蝦苗已經長到了3厘米,只只活蹦亂跳。
在養殖場辦公室里,傅學軍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吸取去年天災的教訓,防患于未然,今年該做的都已做好。他說,當時事發后,人一下子“垮”了。但鄉政府和群眾卻不顧寒冷,連續兩天幫他撿蝦,搶回了110多萬元的損失。之后,政府領導又四處奔波,幫助聯系金融貸款,解決資金問題;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相關對策。傅學軍說,當時真的是感動得流淚了:“我一定要挺住,打好翻身仗……”
“現在已有市外客戶打電話來問,大棚里的蝦是不是可以起捕了……”歷經去年的意外后,傅學軍說,下決心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建大棚。去年的寒流,他露天所養的蝦一夜之間凍死,但定海其他養殖戶養在大棚里的蝦非但沒凍死,反而賣了高價。12月初,在遭受打擊僅10天后,他就籌資300萬元開建大棚。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露天的蝦還沒開始好養,大棚養殖蝦已有客戶找上門了。
但畢竟資金有限,20畝大棚建起后,剩下的45畝還要露天養殖。如何最大限度確保露天養殖的對蝦減少損失?
傅學軍養殖場所在地長白鄉北岸社區黨支部書記還清晰地記得,對蝦凍死后,鄉黨委、政府召開會議,專題為傅學軍養殖場研究應對措施,認為不能等商販上門,應主動出擊市場,變被動為主動。傅學軍重新梳理客戶,注冊了農民信箱,今年準備在網上打品牌,爭取更多市場份額。“市場如天氣,一樣的變幻莫測、捉摸不透。我今年又投資建了100噸左右的冷庫,以作備用。 ”傅學軍說,去年損失那么大,也有受風大、有霧等惡劣天氣影響,貨運不出去等因素。今年造了小冷庫,一旦遭遇連續的惡劣天氣,可以暫作儲存,保住蝦的鮮度,減少損失。
即便這樣,傅學軍還是不放心。他打算借鑒長白的傳統工藝——烤蝦,以延長對蝦的產業鏈,給自己留更多的余地。
“今年飼料成本每噸又上漲了1000多元,我正在核算,如何達到效益最大化。”站在蝦塘邊,傅學軍說出了下半年的計劃:“資金回籠后,再建50畝大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