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自治區勞動模范、欽州港區果子山村女能人楊桂虹
果子山是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的一條小漁村。早在幾年前,果子山村的漁民響應開發區號召減船轉產轉業,村里多戶漁民采用獨戶辦、聯戶辦的形式,辦起海蜇加工廠,這里成為了一個聞名遐邇的“海蜇村”。
她是村里一個海蜇加工戶。家住海邊,從事海蜇加工20多年,帶動周邊數千群眾發家致富,被譽為群眾致富路上的“領頭雁”。
她,就是自治區勞動模范、欽州港區果子山村女能人楊桂虹。
執著:巾幗不讓須眉
楊桂虹今年45歲,初見楊桂虹,她身穿深藍工作服,帶著白手套,一頂遮陽帽,將她包得密不透風。“全副武裝”證實了海邊漁民勞作風吹日曬的艱辛。“開始創業時,我們在技術和資金方面都十分薄弱。”楊桂虹說。
為了能盡快提高技術水平,自己到廣東、福建、山東等地學習先進的海蜇加工技術,同時邊學邊做,而且經常與村子里的同事們相互學習探討,回來后向工人培訓,回來后開始加工海蜇的時候,由于對鹽礬的加入量不是非常準確,所腌制的海蜇常常得不到很好的口感,楊桂虹就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腌制,和工人們擠在小平房里日夜摸索。經過一段時間的苦攻,慢慢積累經驗,終于掌握了海蜇的精加工技術。現在,她可以把海蜇加工成海蜇皮、海蜇頭、海蜇花、海蜇卷等5種產品。
對于加工廠的發展歷程,楊桂虹淡然道出其中的艱辛。
二十幾年前的果子山村交通不便,只有一條山路通達村里,基本上處于一個孤島的狀態,缺水少電,信息閉塞,人煙稀少。用楊桂虹自己的話來說,“出門基本靠走,用水基本靠抽,做工都是純手工。”然而,楊桂虹沒退縮,沒有場地就租村大隊的房子,沒有電不能使用機器就人力發電加工,人手不夠楊桂虹就背著剛出生的女兒,和工人一起干活。經過不懈的努力,楊桂虹生產的海蜇產品名聲在外,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日本等國家。有時還與高科技聯姻,進行網上貿易,訂單如雪片般飛來。
信念:大家富了才算富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這是楊桂虹常說的一句話。
楊桂虹富了,時刻不忘記帶動同村的父老鄉親一起致富。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楊桂虹出資30多萬元扶持村里10多戶困難戶,讓他們購買漁船及網具等捕撈海蜇的工具,并與這些農戶簽訂了長期的掛鉤協作合同,還招村中閑置的婦女來加工廠里工作,解決了很大一部分村中閑置的勞動力再就業問題。
提到楊桂虹,居委會主任止不住贊道,楊桂虹可是村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女能人”啊。她帶領著我們村里的婦女走上工作崗位,堪稱巾幗不讓須眉的榜樣。
一直以來,由于條件的限制,做海蜇加工生意的多是男老板。在果子山村里,加工海蜇有8家,而楊桂虹是唯一的女老板。她的海蜇加工廠有工人30多人,在旺季還要雇短工。帶富了一方群眾。現在,她的工人每月收入3000-4000元的收入,比工薪階層還要高哩。
追求:用知識改變命運
只有初中學歷的楊桂虹常感到管理方面有些欠缺,她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企業管理》、《現代人才學》等知識。
“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楊桂虹說。
工廠壯大了,楊桂虹非常重視人才和科技投入,定期開辦各種培訓班,每年都派人外出學習,并與多家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引進和培訓一批適合企業生產發展的技術人才,為對海蜇進行深加工提供了人才支撐。
如今,楊桂虹與丈夫創辦的海蜇深加工廠由原來的200平方米擴大到現在的40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也由原來的10多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00多萬元,年產值可達300多萬元,利潤幾十萬元。
楊桂虹的海蜇加工廠是果子山村第一家海蜇加工廠。有了知識,開闊了眼界的楊桂虹,對于其它加工廠的“對手”們,無論是技術上的,還是在銷售上的,她都會盡可能地提供幫助。“我想用自己的一點知識和技能也改變其它一些人的命運。”楊桂虹樸素的話語讓人感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