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顏遠義博士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9年夏,粵、瓊、桂全面暴發羅非魚鏈球菌病,茂名、肇慶、湛江等地是廣東鏈球菌的重災區,死魚超過萬噸,損失6000多萬元。今年4月,海南文昌、廣西北海等地相繼出現疑似鏈球菌癥狀,并有向小魚蔓延的趨勢。面對極易發病的高溫季節,養殖戶如何防病?
廣東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顏遠義博士在出席7月22日粵西羅非魚養殖策略論壇會議上為養殖戶詳細分析了近年來羅非魚鏈球菌病發病的原因、特點,并向養殖戶推出了一套嚴密的防病措施。
據介紹,鏈球菌病主要在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在5-9月特別流行,水溫高于30℃時極易暴發并且主要危害親魚及100 g以上的幼魚和成魚,發病率達10%~30%,死亡率達25%~80%。而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異常的高溫少雨天氣是爆發的重要外因;密度過高、養殖環境惡化加重了爆發病的流行及危害程度;肝膽綜合癥是爆發的重要誘因;耐藥性增強;2008年初的寒災也可能是發病潛在因素;品種、規格、漁需品質量不好等可能也有關系。其中無乳鏈球菌是2009年羅非魚鏈球菌病爆發的主要原因。患病的魚會出現如下癥狀:眼球突出,有些魚鰓蓋充血,爛尾,解剖可見膽囊腫大,肝臟表面有零星出血點,色澤變淡,腎臟潰爛,個別魚脾臟充血、腫大。
面對今年如此嚴峻的養殖形式,顏遠義博士建議養殖戶采取嚴密的防病措施:改善養殖環境,定期調節水質;推廣健康養殖模式;加強羅非魚抗病品系的選育;開展連續監測,掌握疫情動態;開發使用方便、高效的疫苗防病;篩選有效提高羅非魚免疫力且能防治脂肪肝和鏈球菌的中草藥。同時,羅非魚發病時要注意:做好清塘、水體消毒預防;鏈球菌病暴發時,減少餌料的投喂或停餐,并換水降低池水肥度,可以降低病魚的死亡率;當疾病發生、剛出現死亡時,應該降低飼養密度,減少應激因素和疾病傳播的機會;口服魚腥草等重要或者連喂5天—7天水產多維+加酶多糖以提高魚體抗病力;充分供氧以降低氨氮、亞硝酸鹽,減緩魚群的死亡;重視調控水質,保持水質肥、活、嫩、爽,呈微堿性;在可能的情況下降低水溫有助于控制鏈球菌病的發生,另外抗生素治療以及疫苗防治亦是治療鏈球菌必不可少的手段。
根據動物疫病防控中心的經驗,顏遠義博士向養殖戶推薦了治療羅非魚鏈球菌病的用藥方法:青霉素4g/kg飼料、或阿莫西林4g/kg飼料、或土霉素5g/kg飼料,按1%的投喂量伴料投喂;同時添加肝泰等保肝劑。
另外,在演講的最后,顏遠義博士希望養殖戶遵循漁藥使用原則,嚴禁使用禁用漁藥,提倡健康、生態養殖,為消費者提供健康、高品質的羅非魚。
顏遠義博士回答養殖戶提問
中國水產門戶網獨家報道,如需轉載務必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