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0余年,他帶領村民把水產養殖從小做到大、從常規做到優質、從優養做到精養,如今的中牟縣萬灘鎮楊橋村,僅水產養殖一項一年就能為每位村民帶來3000多元純收入。在黨支部書記趙皮林的帶領下,楊橋村黨支部不僅連續10年被評為優秀黨支部,而且被省委、市委通報表彰“五好黨支部”。
楊橋村位于中牟縣西北部,西與金水區接壤,北鄰黃河,人口不足3000人,灘區耕地面積4000畝、養殖水面4000畝。全村85%以上的農戶從事水產養殖,其余農戶則辦有飼料廠、從事飼料銷售及運輸業,人均收入在萬灘鎮名列前茅。
可是10余年前,楊橋村村民的生活卻遠沒有這么幸福。
當時的楊橋村,村民完全依靠地里的莊稼過活,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新上任的村委班子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和能人“諸葛亮”會議,結合村地下水資源豐富,并有楊橋引黃渠貫穿而過,水利資源得天獨厚,決定利用廢坑及低洼地搞水產養殖。
1998年,在村委的幫助下,村民郭國慶承包了村里的20畝魚塘,當年就打了個勝仗。為了方便更多的村民投資水產養殖,村里專門成立協調組,專門協調解決資金困難戶:養殖戶轉借資金、找信用社貸款,村里給予擔保,村里的魚塘越開越多。
后來,趙皮林發現,毗鄰的姚橋由于交通條件好,一斤魚要比楊橋的高出兩毛錢。趙皮林于是多方籌措資金,把灰煤渣路修好了,魚價也跟著上去了。
隨著魚塘越開越多,魚飼料開始緊張起來,趙皮林就號召大家辦魚飼料廠。村民們怕賠本,沒有人響應。
大膽的趙皮林率先辦起了魚飼料廠。從此,楊橋村的養魚戶再也不用大老遠去買飼料了,趙皮林的生意越來越好。
富起來的趙皮林不但免費給群眾講解魚飼料的加工技術,還鼓勵他們多學習先進的科學飼料配方,建起高科技的魚飼料廠,F在,楊橋村已建起3家魚飼料廠。
隨著養殖水面的擴大,為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村里開始引進黃河鯉魚新品種,發展優質養殖;為提升品牌,該村又從單一的鯉魚養殖逐漸發展到鯉魚、鯽魚、桂魚、鯧魚等品種,供不應求。
如今的楊橋村,魚病防治、技術輔導、品牌包裝等各個環節也都有了著落,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已經成了鏈條齊全、名副其實的水產養殖專業村,被鄭州市命名為“水產養殖專業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