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0年8月,李向民服從組織安排,從省海洋與漁業廳處長崗位轉任研究所所長,離開了工作環境穩定的公務員隊伍到“轉制斷奶”的科研機構。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勇挑重擔,任勞任怨,帶領全所干部職工開拓創新,扎實工作,艱苦創業,反復實踐,使該所在科技隊伍建設、科研平臺建設、科研攻關、成果轉化、良種推廣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同時,帶出一支德才兼備、學科設置合理、人才結構優化的水產科技創新團隊,使該所在熱帶海水水產良種繁育技術、水產健康養殖技術、西中南沙群島漁業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等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十年共獲得16項科研成果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1項,國家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3項。
刻苦攻關成功引進凡納濱對蝦李向民積極承擔國家和省科技重點項目,精心組織實施36項重點科研項目,主持實施8項重點科研項目,包括國家科技支撐、863計劃、現代農業、育種工程、星火科技及省重點科研項目,突破關鍵技術,及時轉化成果,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上世紀末,我國對蝦病害蔓延,迫切需要引進新的主導品種。李向民積極爭取農業部的進口許可,首次通過海關、檢驗檢疫機構批準,從美國夏威夷引進凡納濱對蝦原種親本,突破了引種、育苗、養殖、保種的關鍵技術。 2003年3月,農業部發布公告(第256號)批準所“選育的SPF凡納濱對蝦為適宜在我國水產養殖生產中推廣的從境外引進的新品種”;2004年10月,主持建設的國內首個國家級凡納濱對蝦良種場通過農業部驗收掛牌;協同合作單位迅速將這一優良品種推廣至全國沿海11個省份,養殖面積24萬公頃,年產量超過100萬噸,年產值達300億元,為我國重返世界養蝦產量第一做出了重大貢獻。該所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申報的“凡納濱對蝦引種、育苗、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7年,科技部批準以該所良種場為龍頭的“海南馮家灣—椰林灣”對蝦育苗基地為首個“國家級對蝦育苗星火產業帶”。
深入調查 開發養殖新模式
李向民主持農業部下達的“開發利用西、中、南沙群島漁業資源”項目,開展上中層魚類資源調查,并組織漁船770艘次,10946人次投入生產,航跡遍及130多個島礁和沙洲,創造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捍衛祖國領土主權,維護領海權益,開發南中國海豐富的水產資源做出了積極貢獻,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他主持“方斑東風螺人工育苗和工廠化養殖技術研究”項目,率先突破了關鍵技術,實現了產業化,填補了國內空白。主持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南海區魚類無公害養殖及新型深水網箱研制與示范”課題、國家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項目“海南后水灣深水網箱養魚基地建設”,突破了網箱研制和安裝、無公害養魚、餌料配制、病害防治等關鍵技術,促進海南深水網箱養魚快速健康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深水網箱養魚基地。
注重平臺建設 注重成果轉化
李向民所在的研究所積極向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爭取資金5800萬元,現已在海南省瓊海市建成功能齊全、設施配套、設備先進、國內一流的科研基地;已立項在海口市建設現代化的科研實驗室;正在建設“國家級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先后承擔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30余項,研發并繁育出南美白對蝦、方斑東風螺、寬額鱸、大珠母貝、東星斑、雜色鮑、千年笛鯛、卵形鯧鲹、紫海膽等養殖新品種,探索出高位池健康養殖、工廠化集約養殖、深水網箱養魚、港灣底播等幾種新型增養殖模式,八年共生產8500億尾優質健康水產苗種供應全國各地。同時注重科技成果轉化,為社會經濟服務,共舉辦技術培訓班126期,培訓漁民12000多人次,還通過農業科技110服務網絡為漁民排憂解難,發揮了示范和輻射作用,得到國家和省級有關部門的肯定。農業部、科技部、國家農綜辦和外國專家局分別授予“國家級水產良種場”、“國家星火科技專家模式示范單位”、“全國農業綜合開發水產高新技術示范基地”、“國家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該所的科技創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