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葉扁舟,一排排錯落有致的網箱,交織成了一片充滿生機的水上世界。養鱔能人張華平正劃著船準備對網箱進行雜草清理和消毒。8月26日,在佛子山鎮盧嘴村,記者看到了這和諧的一幕。
旁邊是張華平夫婦棲身的小屋,張華平的妻子和幾個婦女正在小屋旁說笑,不時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看到客人,熱情的女主人端出了幾碗米酒:“先喝點這個解渴,這是我自己做的。”
選擇網箱養鱔,是張華平的得意之舉。2001年,魚價下滑得厲害,很多村的精養魚池出現拋荒。當時村里為鼓勵發展漁業生產,組織一批人去洪湖考察網箱養鱔,張華平發現,網箱養鱔的養殖效益十分可觀。
張華平一回來就干,投資了2萬元,喂養了30網箱黃鱔幼苗,當年收入與支出基本保持了平衡。第二年亦是如此。2005年,他投入了4萬余元購進了1000公斤幼苗共100網箱,換了一個面積大、池底淤泥少、水源充足、注水和排水方便的池塘。選苗時注意只選健康的、體型勻稱的、體表光滑的苗種,并把幼苗投放時間選在了5月,保持了湖里的最佳水溫。經過他的努力,當年的產量提高了3倍多,共產出了3000余公斤黃鱔,村民紛紛前來學習他的經驗。
隨后,張華平又學會了套養鯉魚、草魚等。“這樣既能增加收入,又能讓魚吃掉一些不必要的雜草,起到了凈化作用。要提高產量,技術非常關鍵,主要是抓好苗種、水質、防病、品牌四大要素。只有降低成本,提高技術,才能增加效益。”張華平得意地說。現在,張華平每年都喂養130網箱左右的黃鱔,平均都有十多萬的進賬,純利潤在6萬元左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