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觀賞性金魚近千元一條,金錢龜幼苗一只兩萬多元……這些數據并非天方夜譚,而是我市部分特色水產養殖企業所培養的優質品種。昨日,副市長李小梅先后前往石碣東海水族有限公司及中堂潢涌金錢龜養殖場進行調研參觀。她建議有關企業把握機遇,實行規模化、規范化生產,實施品牌戰略,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我市水產養殖業逐步走向規模化
近年來,我市水產養殖業通過引進名特優新品種和推行健康養殖,培育了許多名特優品種,并形成了自身特色。
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形成龜鱉類養殖、觀賞魚類養殖、名優稀品種養殖等優勢水產品養殖區,初步形成了具有東莞特色的水產養殖發展格局,成為推進我市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對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據介紹,龜鱉類養殖是我市的主要特色養殖產業,養殖面積有3000畝,年商品龜產量達400噸,烏龜苗600萬只,商品鱉1000噸,鱉苗800萬只。
而觀賞魚養殖是我市另一特色養殖產業,現有養殖池塘約1500畝、露天水泥地13.5萬平方米、工廠式控溫水族館近1萬平方米。主要經營的品種有觀賞金魚系列60多種,錦鯉系列30多種,熱帶魚系列100多種,觀賞龜30多種。產品主要出口西歐、北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年出口觀賞魚約3000萬尾。交易額約1500萬美元。
建議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由于水產特色養殖利潤高,吸引了不少市民紛紛加入。其中,家庭作坊式的特種龜養殖在我市發展迅猛。
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全市從事馴養、繁殖三線閉殼龜、黃喉擬水龜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經營戶約有150家,為此專門成立了龜協會,為會員和廣大愛龜人士提供龜種鑒定、診治、孵化龜苗、養殖、買賣等服務,在龜協會的帶動下,特種龜類養殖逐步走向規模化、產業化。
盡管我市在發展特色水產養殖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有關專家還是注意到了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池塘養殖基礎條件和水產品質量監督設施有待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富營養化日趨嚴重;病害防治體系有待完善等。
李小梅認為,只要把上述問題逐一解決,特色水產養殖業在東莞大有可為。
她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市居民生活需求和文明質素的提升,健康養生、生態休閑體驗等越來越受人們的追捧。為此,建議企業根據水源狀況和區域優勢,調整漁業產業結構,推行生態、健康養殖,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龜鱉類、觀賞魚以及優稀種等特色養殖業,實行規模化、規范化生產,實施品牌戰略,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