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隨著“漁業科技入戶行動月”開展,指導員奔波在示范戶塘口,發現和總結了許多漁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江蘇省丹陽市練湖開發區翟榮林示范戶來分析放養結構對養殖產量的影響。
具體分析產量低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自養自足的養殖方式造成,多年來,習慣于自己養成魚種,然后有什么規格就局限于自己的魚種進行放養。很明顯,鰱魚、鳊魚規格偏大,沒有小規格的魚種進行搭配,密度有了,但長勢不足。
2、熱水魚起捕不夠,沒有針對自身塘口的情況,及時起捕可以上市的成魚,套養小規格魚種,浪費池塘空間。
經過在場的指導員的分析及幾位示范戶的經驗交流,翟榮林認識到自身存在的放養模式上的問題,表示要在明年放養時與周邊的養殖戶相互調劑好魚種規格的比例,不惜花錢購買魚種也好于自身的原有魚種結構。指導員也表示,盡量提供魚種、養殖技術等方面的信息,指導其做好池塘管理工作。翟榮林聽了十分高興,說漁業科技入戶為養殖戶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