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作為“中國錦鯉之鄉”,探索錦鯉規模擴張是市漁業部門近年來的一個重要課題。記者近日從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獲悉,該站去年以來一直在試行的一項實驗表明,以前需要由草魚來完成的工作,錦鯉也可取而代之。
據悉,為探討研究南美白對蝦白斑綜合癥防治新方法,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于去年開展了南美白對蝦與錦鯉混養試驗。在試驗成功的基礎上,今年5月到6月,該站在我市推廣南美白對蝦與錦鯉混養模式,推廣養殖面積150畝。據跟蹤調查,目前該混養模式的養殖成功率達100%,其中統計的南美白對蝦已全部上市的推廣養殖池塘,平均畝產達450公斤,錦鯉規格長達0.3—0.4米,取得初步成效。
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主要負責該試驗的工程師陳明波告訴記者,這種混養模式是在南美白對蝦投苗25—30天后,每畝投放10尾到15尾規格為0.05—0.1米的錦鯉魚苗,通過錦鯉攝食殘餌、糞便、死蝦等,改良池塘的底層環境,有效切斷對蝦病原垂直傳播途徑,以達到提高對蝦養殖成功率和發展錦鯉產業的雙贏目的。
陳明波說,南美白對蝦白斑綜合癥是一種隱性病,改善其底層條件是一個辦法,以前是用草魚來擔當這個角色,但現在發現錦鯉也可以。“一般5—7個月可以收蝦。”陳明波說。
不過他也承認,目前這個試驗在操作中遇到了一些難題,比如收蝦的時候,混跡其中的錦鯉成為一個阻礙,而且試驗在小范圍內進行,還沒有體現其廣泛價值。“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舉措已經為以后的推廣積累提供了一些數據和經驗,該養殖方式一旦鋪開,有利于全市提高對蝦養殖成功率和大規模推廣錦鯉。”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