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漢中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更好保護”的原則,對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大鯢資源,采取人工馴養繁殖和資源增殖相結合的舉措,率先在全國探索出一條大鯢“原生態保護到仿生態繁殖的成功之路”,使大鯢資源保護與產業開發實現了“雙贏”,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特別是大鯢仿生態繁育技術在國內獨樹一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取得了國家專利。目前,全市建立大鯢馴養繁殖基地1000處,今年繁育種苗達到60余萬尾,種群數量占全國總量的60%。漢中市也被農業部授予“中國大鯢之鄉”稱號。
漢中市氣候溫暖濕潤,河網密布,有大小河流556條,溪流數千條,水資源總量146億立方米,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33%。植被覆蓋率達56%,森林覆蓋率達50.12%。獨特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氣候條件,優良的生態環境,充盈的水資源,造就了大鯢繁衍生息最佳、最廣泛的自然地理和生態條件。全市大鯢資源分布廣泛,居我國四大原產地之首。在目前全國野生大鯢種群資源日趨枯竭的情況下,漢中市秦巴山區仍然蘊藏著較多的野生種群數量,具有重要的保護和開發價值。
據統計,漢中市野生大鯢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南麓的五大片區,野生大鯢種群數量在5至8萬尾。大鯢馴養繁殖基地分布在全市10縣120個鄉鎮的320條河流、2100條溪流上。上世紀九十年代,漢中市面對野生大鯢資源日益減少的現狀,依托秦巴山區生態優勢,獨辟蹊徑,模仿大鯢野外生存環境,積極探索出大鯢“原生態保護到仿生態繁殖之路”。與大鯢全人工繁殖技術相比,仿生態繁育技術不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保持物種的遺傳基因,延長生殖周期,同時提高種苗成活率和抗病力,該技術已在全市推廣普及,被廣大農戶掌握,全市現已建立大鯢馴養繁殖基地1000處,繁育種苗由1999年的1200尾,增加到2009年的50余萬尾,今年達到60余萬尾。
隨著大鯢繁育技術的突破和大鯢種群數量的擴大,為大鯢人工養殖和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漢中市企業和群眾投資大鯢養殖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已形成專業化繁育、規模化養殖、社會化服務的良好格局。全市家庭養殖突破萬余戶,形成一大批專業鄉鎮和專業村,并初步形成龍頭加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30戶龍頭企業養殖規模占全市養殖總量的40%。龍頭企業采取提供種苗、技術服務、產品代銷等形式,加強了與農民的聯系和服務。2009全市大鯢養殖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已超過常規水產業總產值。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