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去年7月報道的《800萬尾蝦苗死亡,疑鉀肥有假》一文,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記者昨從江蘇揚州市消協獲悉,經消協、法院、法援中心等多部門調查及調解,養蝦人劉永銀終獲800萬尾沙蝦蝦苗的死亡賠償。
800萬尾蝦苗全軍覆沒
沙蝦學名叫南美白對蝦,原產于海洋。10年前,下崗職工、儀征人劉永銀來到邗江沙頭鎮強民村,利用“民間秘方”,即用食鹽、硫化鎂、氯化鉀等化學物質在不靠海的揚州模擬出“海洋環境”,成功養殖起南美白對蝦。其間,他從未失手,且獲得了豐厚回報。
然而,2010年春夏之交,劉永銀先后三次、投資11萬元購買的800萬尾蝦苗,全軍覆沒。妻子無意中發現,村邊農資連鎖店供應的氯化鉀與早幾年購買的存貨顏色不同。為此,劉永銀做了個小試驗——用兩碗清水分別溶解兩種氯化鉀,結果,存貨全部溶化,新貨盡是小疙瘩。他認定,新買的氯化鉀是假冒產品,便于2010年5月28日向消協投訴。
假冒氯化鉀是罪魁禍首
“農民利益無小事”,揚州市消協立即啟動了重大投訴應急預案,立即召集邗江消協、邗江工商負責人連夜召開溝通協調會,隨后便分頭展開調查。
調查期間,邗江李典工商分局對涉假氯化鉀封樣送泰州市質檢所檢測。2010年6月18日,檢測報告顯示,送檢氯化鉀中“未發現氧化鉀成分”,屬于假冒氯化鉀。
此后,為了證明假冒氯化鉀就是導致蝦苗死亡的“罪魁禍首”,揚州市消協調查人員趕到位于無錫太湖之濱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找到了權威專家周鑫教授。面對風塵仆仆的來訪者,周教授十分感動,主動簽名出具了書證,證實:“人工海水中尤其不能缺鉀,不然河蟹幼體或蝦苗在24小時內會出現大批死亡。當鉀含量偏低時,幼體或蝦苗的蛻皮率降低,也會出現死亡現象。”
維權半年多,終于獲賠
費盡周折,終于找到了蝦苗死亡的原因;具體索賠時,該案直接責任人、鄉村農資小店業主李某,卻顯得無力承擔。他說,自己年純收入不超過3萬元,“傾家蕩產也賠不起”。
消協認為,從本質上看,李某也是受害者之一。根據《質量法》,李某的上家同樣要擔責。于是,揚州工商局全力追尋假氯化鉀的源頭。據李某交代,他的上家是邗江一家供銷社,再上家是鎮江自然人顧某……令人遺憾的是,顧某的上家——揚中市某民營農資公司早在2010年3月份就關門停業,無法聯系上相關經營者。
為了有效討回損失,消協建議劉永銀通過訴訟,將相關利益關聯人一同告上法庭,共同承擔其損失。與此同時,在消協聯系下,揚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決定將劉作為重點援助對象,減免其訴訟費和律師代理費。
去年年底,消協等部門傾力進行調解的“800萬尾蝦苗死亡案”終于有了結果:李某、顧某等利益關系人共同賠償劉永銀損失9.8萬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